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022-10-26更新 | 3282次组卷 | 288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18-06-09更新 | 10806次组卷 | 163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自学检测(收假考试)历史试题
3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019-01-30更新 | 4639次组卷 | 127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22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5-2016年陕西省延川县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2022-01-05更新 | 511次组卷 | 70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C.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D.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
2021-09-08更新 | 1062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由此可知,唐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吏部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
C.选拔官员途径多元D.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降低了基层官员的地位B.选拔人才注重基层经验
C.考试选拔程序严谨公正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1-10-16更新 | 513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乾时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后来,清廷把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此举
A.贯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B.实现了地区之间的相互制衡
C.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平衡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科举制只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B.科举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C.出身门第依然是选官重要标准D.科举制为选拔士族而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