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3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官僚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是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022-02-2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图为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疆域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   开国议政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略的因素如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影响如何?
(2)图2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图1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结合所学分析图3所示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相比之前其他选官制度有何进步?假如你是宋初的决策者,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2021-11-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圄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有何特点?
2021-09-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7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请在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2019-1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五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

——《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三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宋朝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
(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0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两图为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略的因素如下:

……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更稳固了

……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

……开过之初,国家百废俱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度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从对象的角度分析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图2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图1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相比之前其他选官制度有何进步?假如你是宋初的决策者,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