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儒学的复兴B.国家的统一C.科举制普及D.民族的交融
2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嘉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陆炬帝大业元年(605)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始置武举
3.束太宗淳化三年(992)   殿试弥(糊名)
4.宋真宗案德二年《1005 )   殿试誊录
5.明宣东宣德二年(1427)   南北分卷
6.明宪家咸化二十三年(1487)   八殿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对表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清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德行成为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
C.甲午战败加剧了卖官鬻爵现象D.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8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从郎官中选用。到汉武帝时,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日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宋时期社会上流传着“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桐齐檐,出状元”“潮至夷亭出状元”“穹窿石移,状元来归”等谣谚。其原因是
A.科举选官促进了儒学的官方化B.科举制为社会阶层流动创造了条件
C.唐宋时期文化思想控制的松弛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升用人取士信度B.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C.选才标准开始变化D.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