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东汉时期,三公府与州郡有自行选官之权,被任命的属吏不为朝廷命官,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一现象反映了
A.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B.察举制度已经不合时宜
C.贵族政治得到一定延续D.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形成
2020-08-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江西南昌·二模
2 .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2020-07-07更新 | 206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淮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据此可知,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A.成为了选官的最主要制度B.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变化
C.因为士族势力没落而调整D.为科举制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造就了唐朝时的“近代新门”,如唐玄宗时宰相有 34 人,其中庶族宰相为 18 人,占宰相总人数的 53%;科举出身的宰相 23 人,占总数的 68%。这可以用于说明科举制
A.利于社会阶层流动B.适应中央官制调整
C.造就了新的阶层D.促使宰相人数增加
7 . 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等级观念消除B.崇文抑武的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2020-05-13更新 | 255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
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
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2020-04-26更新 | 619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B.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D.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