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2 .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类。据此可知宋朝(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2023-07-16更新 | 302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 人。这说明了宋朝(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③
4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内容
中央官制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
宰相议事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
A.制度的传承B.隋唐的盛世
C.官吏的选拔D.权力的运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社会控制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2022-07-14更新 | 6756次组卷 | 59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汉代,每逢国家遥有祥瑞或灾异,便特别下诏,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天子亲白策试,分别高下,授以官职;或有其他任使的,皆特别标明共日的,如需用外交人才,则诏举“能使异域绝国者”,需用军事人才,则诏举“通孙吴兵法晓军机者”。汉代这一做法
A.推动选贤任能制度的产生B.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素质
C.符合君权神授的儒家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2-05-10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汉政府规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为僚属,但长官辟举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报中央任免;东汉时期,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属,毋须再报请中央;《隋书·刘炫传》载:“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材料中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变化反映了
A.古代官员考核对德能的要求日渐淡化
B.汉朝的察举制直接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C.古代的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西汉至隋朝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与重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汉朝建立之初无为而治,中央各部门与地方各郡(国)县人才济济,像贾谊这样的大才子也被闲置。汉初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是
A.考试成绩B.军功爵位
C.考核品级D.出生门第
2022-03-14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2022届高考热身模拟历史试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