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A.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革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破士族垄断选官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A.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B.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C.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D.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也反映出社会关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胄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到宋代科举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新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022-10-26更新 | 3348次组卷 | 28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某学者指出,在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中正给予官吏候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可见,这一制度(     
A.成为维系世家大族统治的工具B.是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C.使朝廷对官员的监察得到加强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科举制的完善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2022-09-12更新 | 1618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元代科举在各考场均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封弥官、誊录官以及有关的工作人员;主办机构的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入试举子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一律不准带入。其意在(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
C.防范官员徇私舞弊D.选拔有真才实学官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