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宋朝“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其中谏院负责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还会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谏院的这些行为客观上(     
A.规范了民主程序B.利于政治的清明
C.完善了权力分配D.避免了权臣乱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当御史大夫李承嘉责怪他事先不禀告、“不咨大夫”时,萧至忠答道:“故事,台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弹事,不相关白。”这说明武则天时期
A.监察权的行使具有独立性B.宰相成为重点监察对象
C.御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D.监察管理体系较为混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大明会典》在“处务”与“纪律”等方面对所有监察官员作了多条规定,如“都察院官及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吏人等,不许于各衙门嘱托公事,违者如常人加三等”。上述规定
A.维护了监察机构的权威地位B.利于提升监察官责任意识
C.确保了国家机构的良性运行D.维护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一位皇帝在位时,全国拥有一百零八个郡国行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鞭长莫及,他创设刺史制度,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制度的实行
A.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B.埋下了地方割据祸根
C.促进了光武中兴形成D.发展了我国监察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一条官场潜规则,“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把权力装进笼子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2021-08-22更新 | 140次组卷 | 94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秦汉时期,凡重大政治案件由御史大夫调查,其他重大案件经由廷尉审后,材料交治书侍御史平断,由其据法论其臧否。据此可知御史
A.掌管全国律令B.负责监察百官C.参与司法审判D.分担宰相权力
2021-08-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材料二   公元627年,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遣、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21-06-13更新 | 15806次组卷 | 12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时,曾遭到诸王贵戚的反抗,于是皇帝派给司隶校尉一千二百名徒兵,“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后来朝廷感到司隶校尉权势太重,又剥夺了司隶校尉统率徒兵权。上述变化反映出
A.皇权与诸王矛盾的弱化B.司隶校尉监察权丧失
C.汉武帝统治思想的反复D.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国之初就特别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具体做法有织密监察网络,保持监察权的独立性,加大监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一方面将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使监察纠劾的业务能力提升。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这些人与都察院的领导有上下级之名,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实,并拥有直接给皇帝写估纠弹的权力。他们如候鸟一般,往来于祖国的天涯海角,在一定程度上把古代巡视巡查制度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仿汉、唐事例,与都察院并行设置独立并行的六科给事中,其重要职权是封驳六部文书,对朝政拾遗、补阙,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只要认为不合理也可以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摘编自陈思思《中国古代监察群像》

材料二 在明朝的270余年中,特别是明王朝早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监察官,他们忠直敢言、持正执法,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往往不惜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明王朝的监察系统如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那般,始终逃脱不了异化的历史命运。而异化了的监察体系无法纠正官场弊政。

——摘编自江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意义。
2021-04-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