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如《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负责监察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2019-07-11更新 | 652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D.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2019-07-11更新 | 147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地方的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6 . 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2019-06-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表为两汉魏晋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简表。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时间概况
西汉御史中丞隶属御史大夫,“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安章”
东汉御史府改称御史台,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主,属少府
魏晋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设于宫中,御史中丞直接向皇帝负责

A.皇帝权威日益凸显
B.监察机构地位降低
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监察官员擅权乱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了顶峰
B.助推谏官分化宰相权力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019-04-23更新 | 148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新时代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阶段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4-19更新 | 5190次组卷 | 60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