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清雍正时期,要求部分中下级官员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等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该做法
A.强化了对中枢机构的控制B.扩大了地方官的行政权力
C.有利于更广泛的了解下情D.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21-07-14更新 | 423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优化方案(统编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2 . 汉武帝时设刺史在所统辖的一州中,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秩仅六百石。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官员勾结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吏治清明D.完善监察制度
2021-07-30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政治史-考点05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4 . 唐代的郎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史载:“尚书天下之本,郎官皆为清秩,非科名文学之士,罕与其选。”唐后期,中央委派郎官担任御史,或与御史台长官相互转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科举考试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防止官僚主义滋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2019-06-14更新 | 673次组卷 | 36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北宋初,中央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和管理,开始实行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北宋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一变化表明宋朝
A.监察机构的分工职责分明B.君主加强了对文武百官的控制
C.台谏制度丧失了监察功能D.监察机构内部出现了严重对立时
2021-05-20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人教版)-专项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测试】
8 . 宋代在州县之上设置分权独立的路级行政机构,在其下设立漕、宪、仓、帅四司,建立起诸司并立、互不统属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设立通判加强对州县政府的监管,规范地方官员的选任。这些做法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客观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C.促使君主权力更加集中D.破坏了地方的制衡机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元朝中央设置御史台。御史台又在地方上建立了两个行台机构,即监临东南诸省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和西南地区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北部和中原地区不另置行台。在路以上设置肃政廉访司,定期检查各种案件账目,监督纠劾各级官吏。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A.地方官员职权削弱B.御史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C.监察体系系统严密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包括御史体系和谏官体系。唐朝职掌纠弹臣僚的是御史台。御史台统辖诸御史,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主要取零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察院负巡接地方,“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御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国家纲纪与吏台,打击贪腐,纠弹非违,控官吏,限制与制截其法定权力以外的权力追求,从而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实现对社会的调整。门下省负责规谏君主,言谏以臣对君的谏诤、谏议为表现形式,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约束君主的恣意妄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建国初期,各蚁政府广泛聘请“人民监幕通讯员”,以“密切联系人民,加强监察工作”。不但负责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国营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政策、国务院的决议命令以及是否存在违反纪律的情况,“人民监察通讯员”还要监督这些机关、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合作社对国家资财的收支和核算等情况。监察机关“可以向被检查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由于当时监察机关实际职权较小,群众监督工作缺少制度保障,其监督作用并未得到克分发挥,监察机关在20世纪50年代被撤销。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以来,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察取能”的机构目的是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争,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监察机关初步具备了检查权、调查权和处权三项权力。

——摘编自徐海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及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监察体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监察机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