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史记》载: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表明(  )
A.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统帅百官
B.相权不断增强,君权逐渐削弱
C.利益冲突使君主与丞相矛盾尖锐
D.丞相职责辅佐皇帝,位高权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  )
A.官僚队伍不断壮大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古代制度趋于完善
3 . 自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问题日益突出,中书有时夺尚书执行之权,门下有时夺中书出令之权,尚书有时夺门下封驳之权,各自为政现象口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初
A.在尚书省设立六部B.收回三省长官实权
C.将中书与门下合并D.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2019-12-17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知识点专项专练(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时)
4 . 如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2019-12-03更新 | 261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及西汉初年,天子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由于以上缘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天子颁下诏书差不多都以“制诏”二字开端。经过前述简单程序,即成正式诏书,交宰相机构执行,毋需再经什么部门审核了。

材料二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任凤阁(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门下)三品,为宰相,被人诬告,武则天“特令”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中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所谓不经凤阁、鸾台,即指未与宰相商议,未经中书起草和门下审署。武则天只含糊罪以“拒捍制使”,而不驳斥从中所下之敕,不得名敕之说,也证明刘祎之所说,确为唐代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睿宗常“别降墨敕除官”,而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称斜封官,凡数千人。吏部员外郎李朝隐拒绝执行这种墨敕任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国家决策的特点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唐代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制度实行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时期皇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6 .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7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2019-01-30更新 | 2962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5-2016学年陕西汉中汉台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C.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9 .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典礼。此后每隔五年,他都会亲往泰山封禅,同时在泰山接受关东诸侯王的朝见。这说明此时期
A.王国问题尚未得到基本解决
B.泰山成为皇权在关东的象征
C.关东与关中的文化开始趋同
D.天人感应思想已被普遍接受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