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代官吏升迁除逐级而进外,还存在不按秩等次第、大幅度越级而迁或打破任期限制、短期内晋升的“超迁”特殊形态。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资料显示,超迁不限于京官或地方郡县长吏,也包括郡县低级属吏甚至更基层的胥吏。这体现出(     
A.察举选官制度确立B.爵位等级观念淡化
C.上计制度不断完善D.政治环境相对开放
2023-02-27更新 | 62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西汉有三种选官方式:皇帝不定时下诏;政府需要特殊人才时即下令选举;定期举“孝廉”。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这一条路了。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固化了社会阶层D.打击了官僚利益集团
4 . 曹魏初期中正由“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在品评人物时十分重视考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而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看重门第,品定为“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这一变化主要缘于,西晋(     
A.世家大族控制朝政B.选官标准发生改变
C.地方长官充任中正D.乡村名士地位提高
2022-12-11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C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     
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B.军功制广泛流行
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D.察举制成为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不少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当时全社会形成一种“在家为孝子,入仕为廉吏”的氛围和舆论。这反映出西汉(     
A.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B.统治集团注意笼络民心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D.社会基层治理较为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2022-10-07更新 | 1998次组卷 | 16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2022-07-06更新 | 1615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的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这反映了,当时(     
A.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成熟B.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下降
C.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D.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