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2024-03-1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两朝时期,中国的读书人若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不下五十万,如果把童生也算在内的话,则以百万计;他们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外,多数人成为在各地基层生活的知识分子。这说明科举制(     
A.阻碍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B.未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C.有利于文化在民间的传播D.束缚了广大士人的思想
2023-03-20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展示了唐宋时期“士”的转型,这些变化(     
唐代北宋南宋
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学者——官员文人
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
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C.推动科举制更加严密D.表明社会风气更开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2022-07-14更新 | 5907次组卷 | 4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宋太祖一朝,共录取进士188人,平均每州约0.6人,每县约0.2人。太宗一朝,共录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州约3.7人,每县约1.3人;共取士5802人,平均每州约14.5人,每县约5人。宋太宗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A.造成官僚队伍的严重膨胀B.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C.推动文官政治的真正确立D.促使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区录取的办法,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陕西乡试的甘肃考生试卷编“聿”字号,专门分配指标录取2名举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参加福建乡试的台湾5名考生编为“台”字号,从中录取1名举人。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促进了士人的家国认同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有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