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2 .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类。据此可知宋朝(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2023-07-16更新 | 299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 人。这说明了宋朝(     
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
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③
4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内容
中央官制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
宰相议事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
A.制度的传承B.隋唐的盛世
C.官吏的选拔D.权力的运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社会控制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政府规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员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为僚属,但长官辟举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报中央任免;东汉时期,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属,毋须再报请中央;《隋书·刘炫传》载:“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材料中官员选拔和任用的变化反映了
A.古代官员考核对德能的要求日渐淡化
B.汉朝的察举制直接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C.古代的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西汉至隋朝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与重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吕思勉在《白话中国史》中评论道: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有权的人,不能把持地位,都是受此制度之赐。所以说,此制度是大可纪念的。这说明该制度
A.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B.实现了官员选拔的民主与公正
C.激发了官员的责任感D.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
2022-03-0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试判是唐朝科举考试中对应试者审定文字能力的重要考察项目;自宋真宗始,试判在铨选(吏部按规定补选官缺)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到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废除试判,铨试成为考选官员的主要手段。试判兴衰的历程反映了
A.唐宋治国思想的转变B.格物致知的实践运用
C.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D.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
2022-02-24更新 | 380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尊卑分明,兼之小农经济下人们安贫乐道,安土重迁,因此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很少。对中国古代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起明显加速作用的是
A.郡县制B.世官制C.科举制D.察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