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法经历了习惯法、成文法、万民法、法律体系四个时期。

时期     
习惯法王政时期根据古老的习惯和社会惯例,在王政后期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共和国前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贵族不再垄断立法与司法权,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
(国际法)
共和国后期,出台了《万民法》,专门用来解决涉及外来人口的财产纠纷,人身纠纷按照属人主义原则由本国法律进行调整,从而确立了早期国际法纠纷的处理原则
法律体系帝国时期,皇帝的敕令、五位法学家论著具有法律效力;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查士丁尼时期进行了法典的汇编,《民法大全》标志古罗马的法律发展到了顶峰

——据《知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西塞罗(罗马共和国后期)力图证明,法有来源于自然的稳固基础。对于一个既包括极少数有智慧的人也包括大多数普通人的共和国而言,西塞罗力图阻止任何使国家的法律偏离自然的趋势。立法者意图达到的任何目标,最终都是为整个国家服务,而非为部分阶层服务。为了达到最高的理性,立法的目标应当始终立足于所有公民都共有的自然。这样一来,西塞罗便使自然法更加符合公民社会的需要,加深了成文法与正义原则的关系,也进一步证明他的初衷是把罗马人的现实精神和希腊哲学追求永恒真理的精神结合起来。

——摘编自于璐《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罗马法与古罗马发展之间的关系。
(2)概括自然法思想的内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3-04-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着近代劳工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塞罗1)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2)它是唯一的法律,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
3)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孟德斯鸠1)在民主政体下……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人民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制定法律……获得自由。
2)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方法,就是以权力约束权力。
3)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理性

——摘自西塞罗《论法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4605起,1842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材料三   有人认为,由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劳动地位空前提高。最低工资、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等,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政府有限度的干预正是为了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也有人将高失业率延长归咎于旨在保持高工资和加强工会组织的新政劳工政策,不断增设的新法规和税收已经阻碍了私人投资,而这抑制了复苏。

——摘编自沃尔顿、罗考夫著《美国经济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西塞罗的法学说思想。联系孟德斯鸠的法学观点,说明西塞罗这些主张在近代立法思想中的体现。据此,分别指出西塞罗、孟德斯鸠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当局因此在立法领域采取的努力?
(3)简要写出罗斯福劳工立法的过程与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劳工立法在经济领域的影响。
2022-03-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作为一个人民,除了遵守法律,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自己少受城邦的惩罚?”他认为“守法就是正义”,正义也就是守法,两者本身是一回事,这既是拥有和坚持正义的表现,又是守法的表现。同样,苏格拉底也极其反对用民愤来左右审判的做法,他曾在处理“十大将未收阵亡兵士之尸”一案中,毅然强顶民愤,“虽恐吓万端,他全不顾”。苏格拉底探讨了如何公正地执行法律的问题,在对其最后的审判中,使得人们更能体味“法律是人世间最后的判决”。苏氏还认为神法与人法不同,“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都聚集到一起的,而且也不是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所以,神法不是人制定的,神法的效力强于人法,“违犯神所制定的律法的人是无法逃避刑罚的”。

——摘编自李鼎楚《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西塞罗对物和人的因素视而不见,认为法律源于神,“法律是神的一贯意志”,但西塞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把神的法律世俗化。在西塞罗那里,法律起源于神却并不神秘,“人与神共同具有法”,人通过与神共有的理性,必然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相对应的法律。古希腊自然法学说的罗马化,也是西塞罗一生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西塞罗的法律起源理论中,神只是起点。西塞罗以永恒普遍的自然法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竭力强调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是有其时代根据的。他从自然法理论推导出共和政体的法制思想,认为应依照自然法组织共和政府,他指出在这种政体中,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以“服从法律为美德”。

——摘编自段祺华、刘小兵《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格拉底和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启示。
4 .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

材料一   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

——盖尤斯《法学阶梯》

材料二   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

材料三   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

——西塞罗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一切人”指的是哪些人?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古代罗马人怎样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古罗马人法治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摘编自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滥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祭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衡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

——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7 . 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的“自然法之父”指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材料二   (在制宪会议上)629日,艾尔斯沃斯正式提出他的调节方案。……第一院实行比例制,符合国家原则,保障了大邦;第二院实行平等制,符合联盟原则,保障了小邦。……716日,大会一开始就对两院席位进行了表决。……制宪会议终于达成妥协。

——据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古罗马的“自然法之父”是谁?概括自然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提出的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尔斯沃斯“调节方案”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并分析该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2020-10-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思想对罗马法发展的意义。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政治理念?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两部重要的法律文件。
2019-12-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其影响源远流长,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极力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它还赋予家长对其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可把子女出卖为奴。婚姻法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1)《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我们为什么还说他是平民的胜利?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但是罗马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


(2)请写出二者之间的矛盾所在。

材料三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罗马法》

材料四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3)恩格斯曾评价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论证该观点。
2019-10-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如果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众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认可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

——摘编自《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政治法学家。在他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他用“以礼入法”思想断狱。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被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9-10-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