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1 道试题
1 . 列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2021-10-1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列强侵略B.民族抗争C.近代探索D.革命救亡
3 .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4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21-09-26更新 | 458次组卷 | 88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甲午战前,俄国“暗中支持日本在朝鲜扩大事态,待机趁火打劫“英国为了对抗俄国,拉拢日本并与之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作为支持日本侵华的保证”。李鸿章求救于德、法、美三国,但三国都支持日本。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A.政治腐败无能B.外交思想落后C.战略环境孤立D.战争意志薄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21-09-24更新 | 261次组卷 | 1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甲午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8 .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仅康、梁等知识分子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与日本决一死战,而且 在清朝统治层内部,官僚士大夫认为割地将使日寇占据辽河以南,逼近畿疆,控扼山海,“陆则拊我之背,水则扼我之喉,早发夕至,防不胜防,是纵豺狼于肘腋之间,权纾患而患转迫也”。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B.导致了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C.直接激发了民主革命的兴起D.强化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
9 . 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作恶多端,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载沣代表中国政府赴德国谢罪致歉,被迫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战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结合所学,表述正确的是
A.“克林德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D.二战结束至1952年,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10 .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与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B.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恶化
C.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D.东南亚地区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