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蒙古诸部在吸收八旗制度、草原会盟习俗基础上,实行盟旗制度,各旗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盟、旗不相统属。统一新疆后,在传统伯克制度基础上,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伯克不能世袭,负责当地民政事务。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设府厅州县,建立保甲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在边地创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清朝的边疆治理制度较历代而言最为成熟和完善,体现了清朝治边方略的基本精神,边疆治理也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举措所体现的治边策略,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呈现的新变化,分析边疆治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7-07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意识到要想稳定边疆,巩固新生政权,对少数民族“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因此,明朝采取了羁縻卫所、土司等制度。羁縻卫所主要设置于北方边外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选其酋及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与北方不同,在南方少数民族分布区则主要实行土司制度,确立了一套专门的土司职衔,例如:宣慰使司、安抚司、宣抚司等。明朝时期,在边疆地区大力发展互市贸易,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此外,还向边疆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将数量超过少数民族的人口迁居6边疆,与当地人长期杂居共处。在经营边疆时,明朝统治者虽然十分重视军事(00的作用,但是从统一边疆开始,对边疆地区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一直都是在“恩抚”上下工夫。他们认为“若抚之以安静,谕之以道理,彼岂有不从化哉?此所谓以不治治之,何事以兵也!”在建国伊始,就下令“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通过学习法律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规范少数民族子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稳固边防,以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郭晓灵《论明朝的治边策略》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1912年1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汉、满、蒙、回、藏诸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3月,孙中山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从法律上明确了“内外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法律地位。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的主导性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022-07-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并以郡统县。西汉末年增至103郡国(南方29个)。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十四部作为监察区,但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地方事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州才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唐代开国以后,重新将郡改为州,又因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归降使得州的设置变得更加密集,唐太宗时期一度达到358个州,这样在中央与州之间加设一层监察区变得必要,道应运而生。唐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又经历了唐后期及宋辽金的道(路)州县三级制、元代的多级复合制、明清的省县二级制。值得说明的是北宋以后,南方一级政区比北方多。

——据马霄《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等改编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候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二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

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条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二十二条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第二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2/3以上仍执前议时,仍按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四 (20世纪初的他们占领中国的首都整整一年)各国划定分界之后,凡在界内的铺户住户,不拘贫富,各于门前插白布旗一面。居住某国地界,旗上即用洋文书写“大某国顺民”。又有用汉文写“不晓语言,平心恭敬”贴于门前。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讲中说,像庚子年发生的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但仍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经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这里起步,而对新的国家探索是从旧格局无法保持下去开始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简述秦汉、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层级,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征。
(2)结合柳宗元对秦朝、汉朝、唐朝的相关分析,说出中国古代自秦汉之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美国总统制的相关了解,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做出点评。
(4)对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认定,说出20世纪初“民国”的特征。
2022-02-2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8月,清廷在巨大的压力下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明令1916年为立宪预备期限。此部《大纲》以日本的明治宪法为蓝本,按照“国情”作了重要修致:皇权比日本天皇的权力大。臣民比日本臣民的权力小。招来了立宪派的严厉批评,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立宪派和绅商不承认《钦定宪法大纲》的合法性,率先发起了“开国会和平请愿运动”。

——摘编自许家祥《清末新政的夭折》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袁世凯的部将40人电请内阁代表,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以期对南北议和施加压力。1912年1月26日,北洋集团发起“请愿共和”,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项”。民国初年,在政治资源的掌握上,袁世凯主要控制的是传统的官僚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而新生的共和民主体制下的政治资源几乎都控制在同盟会和国民党手里。显然,责任内阁制是新事务,它的实行对袁世凯利用传统官僚政治资源形成了极大制约。

——摘编自陈希贤《军权政治的兴起及中国宪政化的衰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年中国宪政取得的成就。
2022-07-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底,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查发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帕麦顿继任首相,为平息公众舆论于1855年以枢密院令的形式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187064日,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莱昂波:莱普为主席的委员会于1876212日以枢密院令的形式作出规定,通过竞争性考试从十七至二十岁的侯选人中征募。这以后,考试制度的一些细节也不断改革、补充和完善。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朝为总统,夕可解职,朝为军长,夕可归田。专制之时,官吏为君主之鹰犬,高居民上,可任意为恶,民无可如何也。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就是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另加监察权和考试权,形成“五权分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对中国科举制度精神的继承并分析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
2022-02-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在政体方面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原理,确定参议院行使国家的制定法律的权利;在国家机构体制方面,确定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赋予了总理相当大的权利,可以有理由的驳回总统的规定,而且总统在颁布法令时要求经过总理签名同意才能生效。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创举,不但对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摘编自叶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 .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之结果。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与民族扩张,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
90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0世纪初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学者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等

(2)概括上述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三


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内(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八一宣言》

1936年,中共为逼蒋抗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大事记

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67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

8月初,保路同志会派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

8月24日,保路同志会决议立刻罢市、罢课。与此同时,在各地还发生了捣毁巡警署、自治局、经征局和教堂的暴力事件。

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食税。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制造“成都血案”,同盟会利用此事件开展革命事业。

9月8日,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20多万人围攻成都。

9月10日,清廷将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022-04-28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暨沈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