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隆庆开关”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
2021-11-02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宋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代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了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重庆、琼州、汉口、九江、南京、天津、沙市、杭州等。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也在西欧引起“商业革命”,其具体表现如何?
(3)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清中期后茶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年出口量近40万担。五口通商后,洋商闯入广州、上海等地设行抢购茶叶,夺走了中国茶叶贸易自主权,打破了官商对茶叶的控制和专卖。为适应出口需要,老茶区深挖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新茶区也不断出现。中国茶叶在19世纪80年代前,基本垄断世界市场。1870年至1876年出口稳定在180190万担之间,1877年突破200万担,并继续有所增长。然而繁荣掩盖着茶叶厘税太重、粗制滥造、流通环节太多、剥削加重等严重问题。1891-1920年出口从170180万担逐渐下降,1917年锐减至40多万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之日。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材料二   印度本不产茶,19世纪30年代初,英属印度始从中国引种茶籽茶苗,发展茶业经济,成立阿萨姆公司,不断引进茶籽种植。1848年,茶叶经济间谍福顿潜入中国内地,窃取了大量茶叶情报以及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阿萨姆种也日益代替中国茶种。植茶公司日益增多,印度茶产量稳步增长。1872年,揉茶机制成并在阿萨姆茶业公司装置使用,机器制茶很快代替手工劳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茶场及股份制茶厂占据绝对优势。1881年成立印度茶业协会,使印度茶业经营“进入普遍化、系统化及单纯化之时期”。1900年原茶业协会成立科学部,专门研究茶叶生产制作。至20世纪初,印度成为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出口大国,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50%以上。

——摘编自陶德臣《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茶叶经济崛起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印度茶叶的发展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的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材料二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扬扬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贻害不少。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中国关税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关税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中中国的关税政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开埠以来,英国政府在香港推行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思想,实施“积极不干预主义”政策。这使得远离英国本土,又与中国大陆的交通联系不方便的香港,只有在经济上实行开放,才能够弥补资源稀缺、劳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劣势。此外,香港不仅具有世界天然良港一维多利亚港,还是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国经济贸易活动进入南中国的经济地区及广大腹地的重要门户,而且也占据着亚洲航运和贸易的有利中心地位。同时,香港所处时区的特殊性,使其弥补了欧、美两大金融市场开市和收市时间上的间隙,从而保证了国际金融交易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运转,这为其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摘编自高成华《香港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材料二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这是我国当时经济规模最大、启动最早、业务功能最齐全的保税区。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行主动探索,2013年,正式成立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希望将其建立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贸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服务全国,促进各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王德恒《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基于政治经济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香港自由港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上海自由贸易区和近代香港自由港的不同。
2021-07-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材料二   19431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规定英国在华享有什么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规定产生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并分析这一成就取得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一个国家司法主权的主要因素。
2021-06-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税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关税主权事关国家利益的维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前期进口货物(部分)的税率水准

税率


货物
单位1843年前税率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
棉花24.195.565.72
棉纱13.385.564.86
斜纹布14.925.565.05
本色洋布20.745.56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20021月起,中国总共下调了5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低到12%。201011日,中国从产品结构上继续调整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降到9.8%,其中,工业品平均税率水平为8.9%,农产品平均税率水平为15.2%。

——摘编自沈国兵:《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二中国关税税率调整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调整关税税率的意义。
9 . 东印度公司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大事
160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官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东印度公司有五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棉布“南京布”。
1757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英国社会个阶层普及。
1773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利润逐年增加。
1818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印度西部地区。
1829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供给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鸦片贩卖到广东。
1858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四:从 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设计,简述这一设计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向的革命成果。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近代中国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2021-08-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