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当时《民报》属于
A.艺术性报刊B.娱乐性报刊C.通俗性报刊D.政论性报刊
2 . 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革命团体。“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下列各项,属于促成这种局面的相关因素的是
A.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破产B.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C.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D.革命党深入发动广大民众
2021-05-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编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摘编自《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摘编自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5年11月,应清政府约束留日学生政治活动的要求,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此举引发了中国留学生的罢课退学风潮,迫使日本当局暂停实施“规则”。这一事件(   )
A.加剧中日外交冲突B.促成同盟会的成立
C.推动革命思想传D.引发抗日救亡思潮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民主义
主要提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孙中山等
指导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主要成绩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退位等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两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种方案,写一份演讲稿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要求:明确所选方案,拟定演讲题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2020-10-07更新 | 2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有人评价他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作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有
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以俄为师,创立黄埔军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
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
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
9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020-08-13更新 | 41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课改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为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认同意识增强B.民主思想成为潮流
C.三民主义得到认同D.清廷革新能力丧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