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十余年,取得许多重大胜利的史实,使革命派相信可以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从“太平天国占有中国大半,终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的事实中,他们认识到:“士大夫以为然,中国革命成矣”,重视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作用。他们吸取太平军与三合会、哥老会、捻军“同为清廷之仇敌,而不能联为一贯”的教训,认为“必其联合留学,归国之后,于全国之秘密结社有以操纵之”,加强对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以期“义旗一起,大地皆应”。

——摘编自陈锡祺、桑兵《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材料二 首义起于武昌毫不奇怪,“九省通衢”的武汉开风气较先,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也较浓烈。武汉也向有革命传统,1904年有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又进一步成立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需要长期准备和精细安排,文学社、共进会秘密经营多年,成功策反占半数以上的湖北新军,使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清王朝的军队竟然变成它自己的掘墓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人们毕竟不能低估君主专制主义的影响。在有形的皇权专制主义被推翻以后,无形的专制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却是难以克服的痼疾。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革命派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首义起于武昌”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据材料四,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 . 1907年以后,武汉地区先后出现了30余个革命小团体,这些团体绝大多数是由军队中的革命党人发起和组织的。这说明,武汉
A.军队由革命党掌控B.民主革命条件成熟
C.革命力量不断壮大D.成为民主革命摇篮
3 .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D.清廷统治的腐朽
4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0-10-23更新 | 150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020-08-13更新 | 41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1904年,梁启超观察到:“近数年来中国之言论,复杂不可殚数。若革命论者,可谓其最有力之一种也已矣。”材料反映了
A.梁启超转向主张共和B.思想界各种思潮并起
C.三民主义已渐成主流D.晚清的统治更为腐朽
7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领导阶级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020-01-17更新 | 712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宁国津河中学广德实中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在同盟会的十六字誓词中,其民族主义只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没有正面地、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常常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对这一口号理解正确的是(  )
A.与反帝没有丝毫联系B.没有抓住当时救亡的中心环节
C.完全是传统的民族主义D.资产阶级没有勇气正面反帝
2020-01-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本杂志之主义如下: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一、建设共和政体,一、维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一、土地国有,一、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连合,一、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该杂志是(  )
A.《时务报》B.《新民丛报》C.《民报》D.《新青年》
2020-01-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清末,人们认为清政府是中国积弱贫困和一切苦难的渊薮。于是,“反清”这个曾经长期以来被汉族地主阶级反清派用恢复“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帜,被资产阶级捡来作为号召和联合一切“反清”力量的口号,成为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重要部分。由此可知,“反清”口号
A.准确反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说明反清复明仍是时代的主题
C.有利于号召反清势力参加革命D.使同盟会成为地主阶级的政党
2020-01-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