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福建学界曾致电北京政府:“青岛问题关系重大,凡我国民决不承认日本主张,均应誓死力争,以为外交后盾,曹陆章卖国证据确凿,请协电政府予重诛。”这一电文反映的事件
A.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和罢课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这充分说明
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D.国人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的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世纪的这场运动“源于民族主义,它要求政治上的公正,强调国家的正当权利”。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A.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B.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2019-01-30更新 | 42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C.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9-01-30更新 | 658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2019-01-30更新 | 1742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鹤岗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2019-01-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法律文件政体国家元首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
1787年宪法民主共和制总统
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民主共和制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


(1)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材料二

条约名称条约内容(节选)
A“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C“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2)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A         B         C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须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层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2019-01-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