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2019-01-30更新 | 1682次组卷 | 5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面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数据为四舍五入后得出.稍有出入).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年一1945年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01-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42年,国民党第二战区军报《阵中日报》的部分报道如下。这些报道
3月21日《滇缅路虽被封闭中国抗战决不停止》
5月24日《英报急呼“援助中国”—欲使日本被制于远东必须援助中国之抗战》
7月5日集中报道日军遇挫的(山西)华灵庙战斗的文章《殉国壮士姓名》《以成仁之心达歼敌目的》《华灵庙壮士可谓壮士种子》《华灵庙得失关系自大》《古今中外历史罕见》等

A.隐含了该报对抗日战争由贬到褒的态度
B.有利于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抗战的士气
C.说明全民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反映了正面战场士兵厌战情绪的蔓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获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B.粉碎了日军速胜的狂妄计划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一态度表明
A.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B.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军间派系纷争消除
D.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尤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B.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2018-12-18更新 | 13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6届贵州省务川县民族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7 . 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的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8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先后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生产关系的调整
B.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
C.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的曲折过渡
D.中共土地改革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
9 . 美国记者曾记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封建土地制度已被废除
C.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执政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成为国际舆论探讨的热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中国共产党试图做的是要成为改革的精神推动者,与此同时不断扩充自己容纳中国社会的新元素。”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第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说:“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自省自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的先进性。”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中共之所以能承受百年来种种战争、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冲击,由20年代一个微型组织,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者,原因在于它不像有的共产主义政党那样固守教条,而是善于因时而变,以变求胜。中共历史上固然内耗、失误不断,激进与务实、保守与革新时期错综交叠,但从毛泽东时代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控制,到邓小平主动修正僵化政策,中共一直表现出强大的顺应形势的能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消亡或在国际上被边缘化,唯有中国执政党仍能在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新加坡《联合早报》此前的文章总结说,中共第一个三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枪杆子、宣传和统战赢得民心,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