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城中轴线

材料一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缩影,是古代国家政治性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之中的宫城则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遵从了《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规划理念,凸显出其王朝政治的正统与合法。都城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的是大朝正殿居中、居前的理念,并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都城中轴线。……元明清三代,古都北京中轴线延续了秦汉唐宋以来都城中轴线的做法,并进一步使之规范化,这条中轴线南自永定门,向北依次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承天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钟楼、鼓楼……其基点是大朝正殿太和殿。这个国家的世代相承不因古代中国不同族属的统治者而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古都北京的中轴线就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材料二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到1949年的和平解放以及被新中国确定为首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北京的中轴线也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在新的国徽上,天安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标志。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已经取代了紫禁城,获得全国政治核心的重要地位。位于天安门两侧的两组皇家坛庙(即社稷坛与太庙),早就随清朝灭亡而失去了政治功能。1914年,社稷坛被民国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并把享殿改称中山堂。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把明清太庙(1924年被辟为和平公园,后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匾额,于1950年“五一劳动节”正式对外开放。

与天安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天安门广场。通过1954年的改造,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即中华门、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使天安门的视野更加开阔,地位更加突出。东西长安街拓宽以后,天安门变得更加雄伟。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建造的坐落在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标志性建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新建有两组重要的建筑,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则是国家博物馆,其对称格局与中国古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在北京中轴线上最晚出现的重要建筑为毛主席纪念堂。这座建筑为正方形,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原中华门的位置),南面为正阳门,北面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北与天安门遥遥相望,东、西两侧则有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衬托。

——摘编自王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政治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都北京都城中轴线的特色。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北京都城中轴线的变迁予以阐释。
2022-07-1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可能会伴随着两种革命: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所谓内部革命,就是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对应地,在这样一种新的正当性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原则和政策,使得现代经济对于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撕裂效应得到某种缓解而外部革命,则是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的冲击与挑战。对西方的后进国家这意味着对旧秩序的挑战;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基于“文明”与“野蛮”之分而成的二元外交体系的挑战,以及对于“中心一边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挑战。

——摘编自施展《枢纽》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举例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些学者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画报》刊登的311个封面英模形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呈现出“同——异——模糊”的发展趋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革”时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呈现为积极进取的阳刚生产者形象,这时在性别气质上表现为男、女的“去性别化”,尤其是女性的“去女性化”。改革开放后,男女的性别气质开始分化,男、女分别按照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表现,呈现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相异。当下,在消费社会和市场化大潮之下,则显示出性别气质的多元化,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区隔已经变得模糊。

——摘编自刘天红等《社会变迁与性别气质变化——对<人民画报>人物形象的内容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以“社会变迁和性别气质变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维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视角意义
时间四个“终结”:终结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终结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9年的历史;终结了自明朝中叶以后约500年中国社会总体下行的轨迹;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
空间四个“开启”: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启了亚洲政治版图的新格局;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新局面。
社会六个“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外交等方面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摘编自薛红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研究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视角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2022-03-29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材料三1949~1956年,“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七年间中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与坦然,世界为之侧目,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复苏。

——摘编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雅典的治理思想。
(3)根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外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陆杨《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
2020-03-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懈追求,推动20世纪的中国不断出现新的面貌,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新面貌一: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诞生。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七条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新面貌二: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期间,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198.4万人是死在中国战场上的(相当于总数之69%)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列举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会战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新面貌三:站立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建设。

中国曾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注:分别指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但都没有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察院为清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种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等,科道官可“纠动百司,辫明冤枉及一应不公不法事”。弹劾的对象有“皇子、诸王及一内外大臣官员”。

——摘编自刘战、谢茉莉《试论清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上指出,“纠察权,专管监察弹劾的事。这个机关定要独立……监察院仅对国民大会负责,总统无权干预监察院行使职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率先建立党的监察机构及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从而在党内组成了条块结合的党员监察网。1925年8月,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宣告监察院成立。

——摘编自余信红《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评析》

材料三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姜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该委监察通讯员。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

——摘编自《论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清朝到民国前期监察制度出现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3)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摘骗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变化,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外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