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截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摘自【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吴松弟《走向世界:中国参加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许冰雨《世博原档: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在首届伦敦世博会获奖》等


(1)阅读材料一,指出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对当时中国的美誉。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明清时期,西方人认知中国文明的重要新商品和途径。
(2)解读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中国工业品的呈现的老特点与面临的新潮流,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新潮流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学者晁中辰的著作《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中有如下章节:
第四章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与郑和下西洋
第六章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正德年间海禁的废弛
第七章嘉靖年间的严禁和海商集团的反海禁斗争
第八章隆庆开放与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九章明末海禁的废弛和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兴起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
B.海禁的废弛打破了传统的天朝心态和华夷观念
C.明朝统治者借海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D.明朝实行海禁与维护其宗藩朝贡体制有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有图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历史现象。下列解读最符合图示主旨的是(     
A.赋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B.土地兼并和王朝更替的关系
C.统治腐朽危及社会稳定D.地主阶级与封建王朝的矛盾
2022-12-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文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四字。下列对何尊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
B.当时“中国”的区域大致在长江流域
C.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D.为研究西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右往左读:贞西土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B.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
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D.商代文字主要为农业服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盐铁专卖始于战国,榷酒始于汉武帝,唐中叶以后茶叶也开始征榷,至宋朝更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对各类大宗商品自始至终进行征榷的朝代,而且制度日益繁密。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始终推行专卖制度B.宋代商业税开始成为税源
C.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D.国家加强控制经济
2022-10-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9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出土文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列文物图片解读正确的有(     

①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铁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步推广 ③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④春秋战国时冶铸业获得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2-10-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8 . 有史料这样藐视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B.工商业市镇大量崛起
C.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9 .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22-11-0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