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角度分析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结果迥异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增”,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3 . 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7-16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明:1982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极其丰富,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锦、绣、编组、针织各个主要门类而且在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方面都具有相当充分的代表性。)

材料二通幅大花纹织锦过去在东汉织物中曾有发现,而西汉马王堆墓葬中却未见出土,人们曾据此或以为西汉时大花纹织物尚未形成。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高级丝绸工艺技术突飞猛进很多高级丝织品流入民间。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属于何种史料,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
2021-07-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ニ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カ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1-06-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中国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2)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处于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立国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而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已经生长出诸多的工商业文明因子。日本学者波斯又信在概括宋代文明时就说:“与其说是‘纯农业文明’,不如说是‘都市化文明’含有更多的固有特征,这是延伸到19世纪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二三个世纪不被打断的话,必将为其后工厂《机器》工业化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宋代启动的早期工业化进程 未能结成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明清以前的中国,也就是14世纪以前的中国,生产力是走在世界前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新东西,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等都有诸多新东西、新因素。可是这些新的因素,新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尤其生产进展的速度很慢,明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较之元代以前虽有所提高,然并没有明显 的飞跃与突破.

——摘编自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沉迷知识,概括波斯义信称宋代是“都市化文明”的表现。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得不到正常成长的原因。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2021-04-26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