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历史上商路的开辟对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材料三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材料四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往路线另行命名。请依据材料二为此交往路线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对所拟名称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022-07-07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并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地区,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影响。
2022-07-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时期的时间观念最初是模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打鸣、以太阳月亮扮演着钟表的角色。从生活经验出发,在长期的劳作中,传统农业社会的先民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渐渐发现时间是有周期性的。不同农业文明制作了各种简易计时器以及制定了历法来指导家事。如日程。

——摘编自郭海燕(大众媒介对时间的呈现与影响》

材料二   自工业时代以来,时钟时间就被视作时间的代名词。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崇高地位以及计时技术本身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时钟时间在工业社会中获取了无与伦比的绝对权威。时钟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表针的匀速运动,这使时间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在流逝”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树立了“准时、公平”的权威地位。历史必须沿着时钟时间才能继续下去,管理活动也必须严格限制在时钟时间之内。

——摘编自于飞《论时钟时间观念下管理的弊端》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的时间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时间就是金钱”变为“财富就是时间”,时间成为最宝贵的东西。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劳动者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于是,劳动者拥有的自由时间增加了,可以更多地从事教育、科研、艺术、体育等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

——摘编自甘爱平《论近代与现代时间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社会时期时间观念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时代时间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时间观念演变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南鹤壁宋元时期的一个古煤井遗址的发掘资料表明,当时已有凿井、巷道布置、凿煤、井下运输、排水、通风、照明等技术门类和成熟配套。从地域上讲,宋元时期煤炭不仅在东北、华北、西北等省份“为用愈益著”,而且在南方的安徽、江苏、江西、四川等省也出现了用煤的证据。就利用的领域而言,在金属冶炼及手工作坊更多地使用了煤炭,尤其在陶瓷业大量使用煤炭。

——摘编自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开平煤矿引进了抽水机、提煤机,使得土法之下每人每天采煤四五百斤增至每人每日可出煤四吨多,且挖出的大多为煤块,便于高价出售;开井方法也学习西方,保障井底通风,降低瓦斯浓度;井内安全灯采用玻璃密罩,减少火星触及瓦斯引发危险;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官督商办,能够初步满足投资者们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且职员接受监督,任人唯贤,财务公开,深受投资者推崇。

——摘编自孙海泉《唐廷枢时代开平煤矿的投资环境及其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元时期煤炭行业发展的情况,并据此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开平煤矿相较宋元时期煤矿的变化,并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5 . 棉花及棉布生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古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今中国疆域,但一开始还是停留在西北与西南两个方位。在很长时期内,棉花这个物种并没有进入内地,到了隋、唐,棉布虽然还依赖外部输入,但已为更多的人所知,成为很多诗文的歌咏对象。宋元时期棉花已在内地安家落户,甚至还能够总结植棉的经验。国家层面也开始设立有司征收棉花以充赋税。明初,国家更是立法要求广泛植棉。棉花替代麻布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人民生活史上的一大变革。

——摘编自李麦广《棉花传入与中国人口增长》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四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近代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晓婷《棉花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花作物在古代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原因,并说明棉花的引入对中国是“大变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土布生产的特点,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土布生产没有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摘编自[唐]王梵志《提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8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下表)。

航线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产品运到拉丁美洲,将拉丁美洲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品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银之路”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市舶制度源起唐、宋。元灭南宋后,沿袭南宋制度,在泉州等四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物。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22条。根据这些法则,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国家户籍中单列一类,成为舶户或者舶商户。出海贸易时,其人数、船只、货物等情况都要事先上报市舶司审核批准,经发给公凭,方能出行。金银、粮食、兵器等皆属禁物,不得携带出海。返航有规定期限,必须到原出发地的市舶司进行“抽分”,然后才能发卖。外国商船前来贸易,抽分比例相同。市舶司“抽分”所得货物,一部分上供蒙古统治集团享用,其余由市舶司就地出售,换取货币,解送朝廷。元朝时,许多海外“藩客”寓居于泉州、广州等地。

——摘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1)概括元代市舶制度发展特点。
(2)简析元朝市舶制度发展影响。
2022-05-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考前综合训练(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