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材料二在18、19世纪,欧美农业飞速发展。在美国,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土地大量由农业工人耕种,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2017-07-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考试历史试题

2 .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材料二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017-04-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一步步受到侵略……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的帝国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建立起来。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制度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2017-05-2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自古至今,东西方的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络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

2017-07-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油田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明太祖实录》卷205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1)概括材料一明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017-07-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6 .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材料三: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7 .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产生的原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01~192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017-05-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8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9 .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通“逊”,谦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年份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100100100100100
食品支出(%)43.640.939.637.134.7
衣着支出(%)17.416.714.013.6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9.49.510.412.211.2
医疗保健支出(%)3.94.54.54.96.4
交通通信支出(%)4.95.56.26.0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10.011.212.813.314.2
居住支出(%)6.77.17.98.27.9
杂项商品及服务(%)4.64.64.64.75.3


(3)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10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2017-07-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