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至于汉代之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而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直到德宗时代,因向外用兵而引起军人作乱,内战频起,总之是由兵祸而引起了经济制度之变动,则汉唐并无二致。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钱穆关于汉唐经济制度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1-12-0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昨据尔(英)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例,不便准行。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币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恐尔使臣回国后禀达未能明析,复将所请各条缮敕,逐一晓谕,想能领悉。”

——《东华续录》(乾隆朝)卷四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隆皇帝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1-12-01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城市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
2021-07-07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商税税率较轻,至元七年(1270年),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宋元时期,制度化的抑商内容已五去其四,仅在专卖制度中有部分保留。“通商”一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出现的频率陡然增高,仅《宋史》一书,“通商”一词即出现近50次。《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墙通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虽然抑商仍未消失,但通商“日益复兴”,通商已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材料二   “抑末”是明代的一项宏观的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主要是平衡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驱使游惰之民归于南亩,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手从事农业生产,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而国家理性地对待商业,实行“通商”,则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在制度层面,商人已享有和庶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权利,解除了束缚商人近两千年的枉格。不过,也应注意到……文化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抑商观念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制度与行为也会有不相一致之处,抑商行为当然也不可能立即消失。明万历以后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明富《明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通商‘日益复兴’”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通商”政策的特点。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元、明三代的“通商”政策。
2021-06-09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儒者热衷于讨论土地问题,《公羊传》《穀梁传》《韩诗外传》《春秋繁露》《礼记·王制》《汉书·食货志》等文献对井田制的记载自相矛盾,加之注者的多元阐发,使得有关井田制的论说变得十分混乱。东汉郑玄以《周礼》记载的九夫为井的土地等级序列和沟洫制为据,并结合《司马法》(相传为周文王谋士姜尚所著)等文献,建构了一个体系完整的井田沟洫制度。东汉何休则进一步发挥了井田制的均平意义和互助意义,申明井田制是上古先王之制,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从而使井田制具有了法理性和神圣性。

——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6-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战国中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乌乎定”时,孟子说“定于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下,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直到县一级。县之下,又有传统的乡里村落,用户籍等制度将民众纳入国家管理之下。《尚书》还说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也说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阶级往往以减轻农民赋税徭役负担的方式推行民本措施。重农抑商是秦至清的基本国策,调节贫富是历代统治者试图缓和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做法,背后都有民本的影子。

——据卜宪群《“大一统"和“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生政权能否经受得住各种挑战的考验、实现平稳过渡并发展壮大,是当时不少国家及人士质疑并观望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一边稳定新中国政权,一边发展新中国事业,实现了稳定与发展的双丰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由选择,同时也烙上了时代的深刻印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边学习边创新,边探索边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启示。

——据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并概括具体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国家治理的做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治理的历史启示。
2021-04-22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商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商业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宋代的商业革命,我国实现了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并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这个转折的实质性内涵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单一种植经济过渡到多种经营,从基本上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分工有所发展,从主要生产使用价值转为生产交换价值,从习俗取向变为市场取向.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商业革命浪湖及启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居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在古代文明时期,中东在农业、冶金术、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进行了基本改革,起了发达的文明中心的作用。正是中国、印度和欧洲这些比较落后的边缘地区,在古典时期有创造力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革新中涌现的新事物除了包括儒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些新宗教信仰外,还包括对冶铁术、铸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摘自《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2021-04-1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要求把农业管理作为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首要对象,要求各级官吏都要抓农业生产,体验农民的艰辛……确认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的问题……从一般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厚生”(发展农业生产)、“输财”(整治道路)、“遗利”(兴修水利)、“宽政”(薄征轻敛)、“匡急”(社会扶恤)、“振穷”(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赵敏《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原因。

材料二:汉武帝时桑弘羊(公元前153—前80年)辅政,为了打击“不佐国家之急”、使“黎民重困”的富商大贾这股兼并势力,重新实行盐铁专卖,并创行均输(官营贩运贸易)、平淮(官营零售贸易)、榷酤(酒类专卖)等法。另外汉律规定,商人另立户籍,其地位低于普通农民。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反应了中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试评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清政府)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级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为了限制外国人的行动,清政府还指定了种种苛细繁杂的条规和章程,如所谓“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等,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外国人在广州商馆居住,不准擅自出入。

——摘编自鲁尧贤《明清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试评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2021-05-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

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延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

——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