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大规模的海外掠夺及世界市场的开拓,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产生,拿破仑帝国时期仍被采用,并出现了新的方式即大陆封锁。一百多年中英法两国商业战争和彼此之间的封锁、贸易禁运等,就像两国之间的正常联系一样。1805年,法西联合舰队同英国海军舰队在特拉法加海角激战,法西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这样,英吉利海峡终于成为法军不可逾越的“山巅”。1806-1807年,第四次反法同盟被击败,拿破仑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惟独英国本土没有受到拿破仑的直接打击。1806和1807年拿破仑颁布敕令,开始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

——摘编自周明圣朱兆伟雨杉《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探源》

材料二   “大陆封锁”实行之初,英国贸易被从欧洲大陆排挤出去,从而为法国的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这种在“保护屏障”后面的发展是局部的、暂时的。封锁实施后,英国以反封锁对抗,使法国失去了广大的海外市场,大量出口商品的积压,断绝了由英国输入的工业原料、新技术、新机器的机会,压抑了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殖民地货物因无法进入欧洲市场而价格扶摇直上,严重影响了欧洲大陆各国人民的生活。各国以对走私的宽容和对封锁禁令的敷衍来进行对抗,沙皇对殖民地(包括英国殖民地)的商品敞开了大门,大量的英国货物涌入俄国,并转销欧洲大陆,法俄矛盾激化,爆发了1812年的战争,拿破仑惨败。战争惨败不仅宣告了背离经济全球化的大陆封锁政策的破产,也成了“西方普遍起义反拿破仑统治的信号”。

——摘编自伏广存《背离经济全球化的深刻教训——析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失败原因》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实行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产生的影响。
2022-05-2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徭役征发的对象,并不完全是丁男。由于丁女也永担繁重的军役和徭役,其损失也很惨重,以致到汉初,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男多女少的性比例失调问题……汉高帝令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注;泛指平民百姓)。《汉书·惠帝纪》载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代对成年人每人征120钱的算赋,对商人和奴婢征收240钱的算赋,而对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却征收600钱的算赋。

——摘编自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汉初的人口政策》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期,英国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对此统治者不得不予以重视,1819年起,议会多次制订工厂法,在部分行业禁止童工和限制青少年与女工的工时。政府还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颁布新济贫法,取消户外救济,以习艺所、济贫给受救济者施以高强度的劳动与低劣的物质待遇,试图解决失业问题。

——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发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李大钊发表《战争与人口问题》《新纪元》等著作,他们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反人类的,几何级和算术级增长的规律是不存在的。中国的贫穷不是人口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腐朽的社会制度。要解决人口问题,根本的办法是革命。解决饥饿、贫困、失业、疾病等人口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推翻旧制度。

——朱秋莲《建国以来党的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为促进人口增长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期英国人口相对过剩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等人人口观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人口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1-06-2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这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的背景下,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等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多村改

材料二   华北多村半工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多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仅在19101912年间高阳商会就有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有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疲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多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华北农村“半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两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率先在美洲开发出规模较大的银矿,为了攫取更多财富,西班牙于16世纪下半期占领菲律宾并在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同时邻近的中国的手工业品却物美价廉,可以通过转卖美洲来获取巨利,于是菲律宾殖民当局开始大力从事对华转口贸易,又因殖民当局对华人商旅、货物采取保护和优待措施,这促使中国商人纷纷移垦经商,这样一来,来自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前期由于铜钱分量重,原料价格高,又不便携带;宝钞由于不能兑现且无限量发行,导致其丧失合法地位,使得民间白银买卖迅速发展。明政府不断进行徭役折银征收的改革,至嘉靖时期,盐、茶课已基本折银,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将一条鞭法作为通行的赋役制度推行全国,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直到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才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   1816年,英国通过法案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导致全球长期而持续的白银贬值,其他欧洲国家也相继效仿,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在金本位制度下,银行的发行额要受到自己本身黄金储备的限制,很少出现纸币发行过量导致货币贬值的现象,这保证了英镑的相对稳定。汇率的稳定为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方便了英国对外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由于在金本位体制下黄金自由进出口,因此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英格兰银行就会输出黄金,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抑制国内物价的继续.上扬。但是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摘编自陈梁《论近代英国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9世纪后实行金本位制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煮盐、玻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森林资源消耗殆尽,木柴价格猛涨,引发了“柴薪能源危机”,严重制约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行。英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廉价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到17世纪中期,英国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资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并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到19世纪,英国基本完成能源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二战后,摆脱化石能源,推动新的能源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20世纪5060年代核能开始兴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各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极大发展。联合国也于1981年通过了《内罗毕行动纲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影响的不断加大,世界各国先后将能源转型提上日程。德国率先在2000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近年来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投资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摘编自赵宏图《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早期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的瓦解,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增加;同时,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和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需要更多的金银。在欧洲人看来,探寻黄金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方,因为东方国家被描述为财富无穷、金银遍地。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并在海上大肆劫掠,致使东西方贸易出现危机。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组织了多次探险,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探险活动得到了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的有力支持。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乌屿的海岸线,已被描绘在欧洲人的航海图上。大发现带来的巨大财富强烈地吸引着西欧的贵族、商人、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很多中下层居民也奔向海外谋生。欧洲人给美洲带去了马、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甘蔗和麦类。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东方的香料也成为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作物。

——摘编自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与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赤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木,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四、寺茶四、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设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

材料二   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1668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19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巴西人至今仍把茶叫作“洒”,与中文发音非常接近。秘鲁、牙买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古代,17-19世纪中国茶对外传播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初和中叶,对富人来说,度假,通常是度长假,在欧洲成为时尚,在这个世纪的末期,工薪阶层开始效仿富人的这一时尚。在假期,工人阶级家庭离开工业城市满是污垢的苦差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工人阶级的娱乐区,如英国海滨胜地、美国的康尼岛和黑海的瓦尔纳。人们旅行是为了享受,可以进行他们日常不做的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穿着奇特艳丽的衣服,或者就是漫无目的的散步。

到二十世纪,休闲旅游附加了象征价值,旅行者会炫耀旅行时的特殊服装,如滑雪衣或比基尼泳装。还有一些人引入了另外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身体外表的改变达到旅行的目的,这包括皮肤被不同程度地晒黑或者腿上涂满灰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公司创造了包办旅游,这种旅游使得数百万游客成群的遍布于整个世界。今天,中产阶级游客、新时代的游客和生态旅游者——通常被免税商品压弯了腰——忙着在整个行星上走来走去,寻找很少被人游览的地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总结旅游现象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旅游事业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
2022-05-1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文科)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