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9 道试题
1 . 从1914年到1930年,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0.6亿多美元;而从1930年到1936年,平均每年增长达13.3亿多美元。到1936年,各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合计约43亿美元。这(     
A.说明帝国主义加大了对华商品输出B.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C.表明商品经济已经取代了自然经济D.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深入转型
2 . 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清朝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D.外国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3 .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趋于合理B.民族工业分布不均
C.经济主权丧失殆尽D.社会结构逐渐失衡
4 .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成立了总理衙门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创办了新式学堂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图文信息反映出(     
A.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清末新政允许民间集资办厂
C.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政府压制
D.爱国运动成为实业发展动力
6 . 甲午战败后不久,曾任两广总督的张树生在《遗折》中提出疑问:“中国(学习西方文明)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会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作者意在(     
A.中国要免受列强欺侮,应学习西方制度
B.中国应该坚持“中体西用”
C.强调中国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必要性
D.强调洋务运动的重要性
2022-07-08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主要有
①英国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②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③在广州成立“十三行”             ④香港出现先施百货公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其主要表现是
A.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迅速B.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D.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茗茶倍出。如安徽庐州府霍山茶,“茶生最多,品亦振”;云南普洱茶,雍正时名扬全国……而在清代,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之重,“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北夷”。此外,茶叶种植区域逐渐推广,除安徽、云南、广东外,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都有专业种植区。如福建崇武县武夷地区,只有数百家居民,但“皆以种茶为业,岁产数十万斤”。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茶产业的特点。

材料二  1866年,左宗棠奏称:“闽省产茶,多在荒僻之区,日久采植,菁华势必日歇。而行销又以外洋商贩为大宗,每年春间,新茶初到,省垣洋商昂价收买,以广招徕。……故闽茶专恃洋商,而洋商不恃闽茶。”188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此后呈下跌之势。1889年邵武等地的春茶因质量低劣无法销售,被迫降价35.3%。“茶商亏本之由,洋商压价之故,使因茶庄过多,每思侥幸朦混,制造粗率,烟熏水湿,气味不佳,兼以劣茶搀。”

——摘编自熊昌锟《近代福州的茶叶出口与外国银元的流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茶市出现困境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