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 锄             牛 耕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四: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西欧粮食收获量和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据《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01—1126市斤,比现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稻产量还高。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四给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2010-11-03更新 | 8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周宁十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抵,酒泉二界上,有松的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繁殖)”
材料四:三国魏初年,仓桑任敦煌太守,“旧大浅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制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五: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请回答:
(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2010-09-02更新 | 3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市万州二中2011届高三秋季开学测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