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38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桑海中学、麻丘中学等五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乾隆时,广东佛山镇是广东的铁器制造中心,从事冶铁制造的有十万家,数十万人,“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由此可见
A.雇佣劳动在当地是比较普遍的B.清朝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C.民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D.佛山镇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
4 . 明后期,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出现了商人把大量资金投入丝织业生产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
A.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C.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D.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2019-06-16更新 | 43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新余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8 .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2019-04-29更新 | 1024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上高二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去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