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23-01-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カ,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カ,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飧(吃饭)计。大户ー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饿肚子),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举措,并指出其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体现出明朝手工业出现了哪种新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明清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因素。
2022-03-0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小农经济C.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描述了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妻在苏州盛泽镇辛苦经营,由一张织机发展到三四十张织绸机;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一书中,记载了其祖上在成化末年,购机由一张到二十余张的情况,其祖上发家是在杭州。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
A.苏杭丝织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B.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经济素材
C.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D.丝织业的手工工场处于领先地位
6 .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1-05-20更新 | 167次组卷 | 5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38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新疆昌吉市教育共同体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四中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明江南城市负贩行商定居化趋向及实践,使并非本籍的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 城市居民的主体。虽然这些客居者大多获得“附籍”或“商籍”的待遇,但发家致富的梦想始 终伴随着故土之思。与传统乡村以家庭和邻里关系为纽带不同,晚明江南城市文化具有“利 益社会”的特征,如嘉定人徐学谟在《归有园廛谈》中所叹:“炎凉之态,处富贵者更甚于贫贱;嫉妒之念,为兄弟者或狠于外人。”

——摘编自查清华《中晚明江南城市化进程与诗文的新变》

材料二   在清代,江南的苏州、南京、镇江、杭州等地的丝织业中,流传着“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的诗句。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农家丝织户,已经有了商业资本的操纵或控制。 到清代中期以后在丝织业中,“账房”形式的包买商制度相当发达,甚至在生产中已经取得 了支配性的地位。然而,明清时期的丝织业生产日益集中在市镇或较大的城市中,城市中 “账房”与乡村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商人资本经营的丝行去垄断乡村丝织原料市场来联系 的。这种包买商制度的“蛛网”并未直接地控制乡村的家庭纺织手工业。

----摘编自于秋华《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手工业经营组织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晚明江南城市社会风气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江南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营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经济、社会变化的认识。
9 . 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
A.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B.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
C.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D.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
10 . 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的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