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初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历经七十余年,给汉武帝留下不少遗产。一方面,“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滥,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奴绝和亲,侵抚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无为而治”给汉武帝留下了哪些历史遗产。

材料二 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魔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统言采山教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成湖均需”。“州那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捕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调整商业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一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 1776年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
第二阶段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
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
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世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021-01-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城市是一卷厚重的历史册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城市自治对西欧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0-12-05更新 | 34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的地位,比福州、厦门、宁波更为优胜",1853年,上海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量首次超过了广州,1860年,来上海的外国商人猛增至569人,同时,上海洋行猛增至200余家,19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票号在上海增设的分号家数已达到二十余家。1865~1895 年的三十年间,直接对外贸易值从61003051海关两增加至155083750海关两的同时,上海各商埠之间的货币清算及汇兑业务也日益增加,吸引大量山西票号云集上海。上海钱庄作为调节本地金融流通的组织,虽然也在增加资本扩充实力,还通过一定关系得到外国银行的拆款,但仍然无法顺利完成省际的汇兑业务,而在贸易繁荣城市均设有分号,经营范围相当宽泛的山西票号便乘虚而入,形成了钱庄、票号和洋行三支金融力量并存的上海金融体系。

——摘编自吕婷婷《近代上海金融业中的山西票号》

材料二   1694年,为解决战争的资金问题,财政大臣蒙古泰建议成立贷款组织,并规定凡是能够为政府贷款120英镑的人就有权联合成立一个特许公司,具有私营性质的英格兰银行就此成立。1694 年,议会通过《英格兰银行法》,授予英格兰银行买卖金银、汇票以及借款的权利。1697 年以后,英格兰银行更多的与国家财政挂钩,为政府转移海外财富、处理税收、进行金银贸易等职能逐渐出现,期间,还代理政府长期年金、国库券和纸币等业务。1826 年,英国政府破格为英格兰银行规定开办分支机构的权利,使英格兰银行的特权地位得以强化,183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只有英格兰银行具有在伦敦经营存款业务的法定资格。1928年,英格兰银行发展为英镑的发行银行,其中央银行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马建华《中西方早期金融发展路径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山西票号云集上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格兰银行的发展特征,并谈谈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对你的启示。
2020-12-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货币经历了由自然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铢钱是汉初以来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秦半两钱厚重不方便,汉半两钱又太轻小,而五依钱最适中,携带或计教都较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安求,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皮。五铢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半两钱外国内不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战国时期的某些刀币在边位上它起轮感的钱法,这样院可以保护而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度,五体钱的制作由相过的中门机构负责。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8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的钱币。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

——摘编自萧剑平(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定于明代前中期,内在的驱动机制到底为何?总结来说,学界对此问题的解答不外乎以下几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出的手工制品大量出口导致中国出现大量顺差;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的结果是贡赋体制日益嵌入白银的运作,规模渐趋庞大,形成了有赋纳银运作体制;明初政府发行的宝钞由于是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贬值急速,迅速走向崩解。

——编自邱永志(元明变迁与与明代货币白银化的体制促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及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始皇登碣石山,立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也;尊农夫,农夫已贫也。”汉武帝将天下盐收归官普,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缉,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一一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明中后期,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从《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强调要道慎、勤勉、自我约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但却始终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 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9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宋朝)的对外贸易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对外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