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2020-01-17更新 | 577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足节的一些提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诚于书》中提出“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

材料二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4 .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四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变的历史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7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

——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9 . 随着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颁布“贱商”令:“农民之家,许穿纳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布。”但他制定了“三十而取一”的低商税率;建立了便利商人的塌房制度,以保管商货,使商人免受官私中间人的剥削;平抑物价;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市场管理法。

张居正为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算成白银征收,为了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须将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换取银两,而国家为获取所需的物资也必须把所收银两投入市场。同时,由于力役折银,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高开土地。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推行一条法的经济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明代统治者的经济观念和政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2019-04-13更新 | 1274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