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于防卫家户的心理需求,人们祈盼有专门的神能够驱灾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因此门神成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最流行、最实用的守护神之一。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在门上饰以某种物品可以挡邪祟的侵入,如艾草、桃符、春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门神形象逐渐诞生,宋代的门神常作武将装扮,贴在门之左右扉,但这对“披甲持钺”的将军并没有姓名。

——摘编自王隽《从凌烟阁功巨像到门神画》等

材料二   在明朝之前的门神都是由神仙充当的,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将领,在明代登上了门神的舞台。秦琼、尉迟恭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所以更加被人们喜爱。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中的“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提到了秦琼、尉迟恭担任门神的故事。此外,后世皇帝希望树立以秦琼、尉迟恭为代表的忠君爱国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以前只能用“鬼神”思想解释的问题逐步发展为可以用科学来解释,门神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失业”了。

——孙畅《中国门神形象的文化流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门神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当今社会,还有一些地区存在贴门神的现象,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材料二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民国初年,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金融业中,最为主要的是银行业。

19121919年全国银行发展状况表

年度新设数停业数实存数资本总数(万元)
1912232372714
1913116422890
191483473842
1915104534522
1916104595198
1917115655557
191816221038808
191816221038808
191922

——摘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
(2)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
(3)结合所学,从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材料三、四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有多种创新:如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的突破性创新;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的渐进式创新……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结合宋代突破创新的史实说明为什么宋代出现了“商业革命”?
(2)简要归纳材料二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观点并说明作者理由。
2021-08-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届高三零诊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请回答:
(1)“一带一路”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有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兴则国兴,请列举,丝路的兴盛伴随过历史上哪些王朝?
(2)历史上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设立过哪些机构?
(3)南宋时,由于西夏的阻隔,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当时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口分别是?官府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的机构是?该机构所在港口,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场所是?用于番货交易的是?
(4)“丝绸之路”被誉为“文化运河”,请列举5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果。
2021-08-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5 . 图1、图2、分别为中国古代西汉和唐朝的手工业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图1、图2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此时期,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宋仁宗时,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市合体,新式城市出现。单就从反映流通领域商品价值量的货币总供给来看,北宋中期以后,平均每年的铸币量就要超过唐朝几十年铸币量的总和,可以想象出当时以交换为目的输入到流通领域的商品数量是何等的惊人。宋代时的中国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的50多个国家通商。

——摘编自赖宝成《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材料二 城市的繁荣、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不断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萌动,这些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传统社会最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也是因为商品经济在种种束缚中不能充分发展,无法完成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向近代化萌动”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
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续表

20世纪初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
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6-11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8 . 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微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微州古村落》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建筑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州古文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6-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2021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于经营,赢利的大部分用于奢华靡侈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明清商业资本的这些特点,导致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而没有广泛地向生产领域渗透,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难以发展;科学技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激励,科技发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被堵塞。在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价值取向环境中,科技发明的社会精神动力也丧失殆尽。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
2021-06-0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