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 道试题
1 . 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
年份1534年1580年1635年1751年
比价1:6.31:5.51:101:14.6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明清两朝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C.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技淫巧”,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戛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 .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把方国珍的残党与兰秀山等无田之民(过去曾经从事海运的那些人)编入军队,同时“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这一政策后来演变为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
C.坊市制度
D.专卖制度
2019-08-15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朝时期,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坚决抗倭
B.开放海禁
C.强化治安
D.全力富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C.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D.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2019-07-24更新 | 270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安岳县周礼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7 .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D.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但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防范限制措施。除限定在广州一口通商外,还禁止军火、大米、豆麦、杂粮、铁器、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的出口。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举凡进出口买卖货物、规定价格、外商纳税、乃至政府宣示通告外商上书陈情,均由行商居间办理。外国商船停泊处,须派兵稽查;外商不得在澳门长期居住,不得乘坐轿舆,不得在广州过冬,居住在广州商馆的外商每月只准三次到附近花地和海幢寺游览散步,每次限10人;平时不准擅自出入商馆等。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幻想关上“天朝”的大门,以永保长久统治。但是,这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殖民地,闭关政策既不能影响和改变外国资本主义本性,也不能妨碍它们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发展,反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造成了沉闷、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它是徒劳无益而且十分有害的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朝的闭关政策。
9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上海地区
B.珠三角地区
C.苏杭地区
D.天津地区
10 . 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可知
A.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
B.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
D.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