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封建土地所有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鏖(泛指居民)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自【清】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人口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3-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2022-08-30更新 | 2956次组卷 | 18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纯阳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2021-12-27更新 | 292次组卷 | 56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一做法意味着(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土地买卖现象开始出现
C.土地私有获得政权承认D.地主剥削农民成为合法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2021-02-25更新 | 410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私田开垦越来越多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20-12-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城市经济的发展
C.政府经济政策调整D.贫富差距的扩大
10 . 唐代均田制承袭前制,永业田传诸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但实际作法有变化,如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这种变化
A.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社会矛盾的尖锐
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D.为均由制的崩溃埋下伏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