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至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海外的领地迅速被欧化,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其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国家很快就相互争夺市场,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去寻找殖民地作为投资场所,这些海外投资场所多半是非白人的、相对不稳定的国家。机器用的工业化的原料——黄麻、橡胶、石油和各种金属——大多来自世界“未开化”的地区。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和智力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攫取。

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

国家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4256600
法国3502600
德国1001300
俄国50650
比利时90850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工业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增长。这一长期的繁荣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如技术的革新、大战期间遭忽视的需求以及巨大的军事购买力,一些跨国公司充当了全球经济扩张的先锋。但是一个根本性的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却缺乏全球性消费。这种不平衡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价格不成比例的下降和它们所负担的沉重的外债而变得更加严重。所有工业国的三分之一的出口物都已流向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迅速增加了第一世界的失业人数,失业率又转而引起了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数据驱散了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信心和愉快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长期繁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根本性弱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2018-07-05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8天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二历史

3 .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2018-09-10更新 | 1532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要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必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

—摘编自史件文、胡晓林《世界全史》等

材料二:萌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以早期改良派为主要代表,也包括部分洋务派代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期重商主义到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达到了顶峰。以1901年清廷在西安宣布上谕、宣布新政为肇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为契机,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地方大吏和资产阶级、人民大众振兴工商业的呼声彼此交织,构成了20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主流。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的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期重商主义相比,概括20世纪初新政时期重商主义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5 .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近代以来,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8-06-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磁县滏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018-06-09更新 | 7909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隐含的“一流国家”是哪个国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成为“一流国家”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8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说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给销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思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1850年以前,英法等国人口死亡率大的为2.5%,1914年下降到1.9%。......农业增长使饥饿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农作物歉收时也能保证外来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医疗保健体系包括接种疫苗、隔离传染病人以控制疫情蔓延、改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保健设施。死亡率下降造成人口的激增,尽管有数百万人移居海外,欧洲人口还是从8150年的2.66亿,增加到1900年的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死亡本下降,人口增长的原因。
9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经历很长时间,但其最终形成,却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编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15世纪末到18世纪,一方面,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另一方面,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摘编自冯国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之比较》

材料三(英国拥有)很大且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空间范围更大些,由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部分组成。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经济手段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涌入欧洲社会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同非洲、美洲之间贸易扩大的相关事件。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得以开展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认识。
2018-01-08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模拟测试题(一)

10 .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区之间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南美洲、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大约5000万欧洲移民到了西半球。19世纪早期,大多数移民来自英伦诸岛;在19世纪中叶的10年间,移民主要来自德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到了19世纪末,则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英国移民常常是为了逃避危险的工厂和早期工业城市的肮脏环境,大多数的爱尔兰移民是由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铃薯饥荒而背井离乡,上百万的犹太人因为沙皇的排犹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离开俄国。这些移民中的很多人加入了美国的劳动力大军,在新的工业中心如纽约、匹兹堡和克利夫兰定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世界范围内移民浪潮的发展变化。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

材料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决定派遣由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等4人为副使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岩仓具视早就强调日本国体的特殊性,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合于渐进主义”,应以普鲁士宪法为模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的主张。

2018-04-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