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结果,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资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宋代的视角有何突出特点。并说明“宋期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019-12-0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冀州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设计、位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该船是奥林匹克级邮轮的第二艘巨大豪华客轮,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1912年4月14日,这艘被称作为“永不沉没的船”和“梦幻之船”载着1324名乘客和891名船员在处女之航中与冰山相撞,并于4月15日在北大西洋沉没,1523人葬身海底,该海难也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百年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1)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会可能出现哪些科技成果?简述这些成果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 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棉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英国棉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瓦特完成了这一技术变革。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大机器生产 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商品的输出,积累了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在规模、深度、影响上要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得多。它的所有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没有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的突破,就不可能带动相应的许多新的工业部门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公司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需要迅速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适应需要而出现。

——摘鳊自周有光《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特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贸易衰落…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由于“航海条例”的取消,运输费降低,从而降低了英国工业品的价格,增强了其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床、机车等重工业产品也越来越畅销,从1845年到1870年的25年中,英国机器输出量增加了一倍。1870年英国的贸易总额竟达到近五亿五千万英镑。当时英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占居首位,成千上万的英国轮船,满载着英国工业品飘洋过海,远销其殖民地和落后国家,从那里攫取了大量的原料和粮食运回本国。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三: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工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2021-06-21更新 | 225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等级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且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英国的海上优势,实际上正是英国能够在欧洲国家体系中担负起特殊角色的前提条件。与英国的情况恰恰相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首先是必须突破狭隘的欧洲均势体系的约束,而这点从根本上讲,势必将引起欧洲大陆上的其他主要国家(尤其是法国和俄国)对德国努力的强烈反弹,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正因为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首先是必须打破作为欧洲国家间基本秩序之根本保障的欧洲均势,因此德国的目标不仅为英国且同样也是为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无法接受的。

——摘编自吴征宇《“德约范式”与现代国际体系的运行模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崛起对英国的威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竞争的影响。
2021-03-06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全国II卷)文综历史试题
6 . 疫情和经济危机时刻考验着人类的命运与生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材料二:美国的消费市场崩了,不但让美国的企业停了工,也打击了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型国家,比如当时的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它们的流水线也停了,失业者同样魂不守舍地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将有限的消费力留在本国,给外来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把进口货挡在国门之外,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各国的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战:1929大萧条的残酷解决方式》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主要内容与表现。
(2)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学术界认为1929大萧条是二战导火索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控制美国烟草市场的美国烟草公司与盘踞欧洲市场的英国帝国烟草公司感到“同行为敌,必至两败俱伤”,双方联合投资600万英镑,后增资3 600万英镑,组成英美烟公司,在伦敦注册并组建。英美烟公司在英美两国都无卷烟工业,只是经营卷烟的输出商。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不得在对方国内市场开展贸易,但有权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使用对方品牌和商标。两家公司在英国或美国“本地”市场外的业务均交由英美烟草公司经营。

——摘编自上海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英美烟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只是一家浦东的小工厂,但在买办邬挺生的努力下,几年之间,就从上海进入内地,在华北和东北抢占并巩固了市场,形成垄断。邬为公司献策,每年都要印制大量精美的月份牌,分送各处扩大影响,很多穷乡僻壤的乡民不知道孙中山,却知道英美烟公司的红锡包。以烟税为例,英美烟跟清廷签有<庆亲王合约》,跟北洋政府有《声明书》,跟蒋介石国民政府有<统税合约》,于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资本卷烟厂税率不断提高,而英美烟的税率却不断降低。为整垮本土公司,英美烟大打价格战。仅两年时间,南洋兄弟在河南的分公司终于支撑不住,宣布停业。驻华英美烟公司的销售网将中国划分为香港、上海、武汉、天津、满洲等5个部,部下设分公司,区下设段办事处,段下设“分段”,管辖相当于县级的业务。在“分段”以上均设有仓库。这些机构主要是监督、管理各级经销商,调查了解“敌牌”竞争情况,执行公司的销售政策等。一般来说,部、区的负责人皆由外籍华人负责,段长则由华人负责。

——摘编自张晓辉《近代西方大公司的华南销售网——以石油、烟草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烟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烟公司迅速入驻中国并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驻华英美烟公司对中国的影响。
2020-03-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9 . 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9年1月到1740年6月,北欧瑞典的货船“哥德堡号”开始首次广州之行。



(1)材料一中“哥德堡号”到东方的航路早在15世纪初是哪些航海家开通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在世界方面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当代全球化研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现象所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综合分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哪些因素?
2019-05-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