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概况

英国工业化时间长,城市化时间短,城市化超前;机器制造业和工业品出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倾向,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法国高利贷和资金外流;中小企业多,工业技术更新改造不足;重工业发展缓慢;注重机器设备引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不足,城市化滞后
美国注重交通、发明创造、科学管理和规模经济以及重视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新兴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协调,重视农业发展;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城市化滞后
德国后期部分企业和产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工业化战略服从军国主义化战略;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重视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超前

——摘编自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材料二   经过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共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共同之处并简析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相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突出的价值。
2024-01-10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河南)-2024年1月“九省联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的智慧魔术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电力、钢铁、化工、机车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工业化浪潮滚滚向前,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得益于“电气时代”“钢铁时代”的巨大生产力推动,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次技术革新或者技术革命,但既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又能够引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因而堪称工业革命的为数并不多。18世纪末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可称第一次;19世纪末发源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革命则是另一次。较之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之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步入“电气时代”出现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呈现出的新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目录摘录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
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
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问题详解
2021-08-16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正泰博文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世界大国的兴衰]

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九个国家相继成为世界强国。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强国,可以看出:强国之间的竞争既是普遍的,又是十分激烈和残酷的。强国在其兴盛时期,都是重视创新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都是不断改革的,而不是因循守旧的。一种制度建立后,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强国兴盛后,很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它强盛时期实行的制度、政策以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奉为神圣,凝固僵化,不再与时俱进,减弱甚至丧失了进取和创新精神,于是就被后起的国家赶上和超过。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得到广泛关注。1906年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逐渐兴办,每个州设有一所工业或农业专门学校。1917年,美国组建联邦职业教育局,各州设立教育委员会,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相关事宜。职业教育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到1918年,美国中央财政补助费用达到747余万元,州政府及地方政府拨款超过1977万元。职业学校在培养专业技能课的同时,还要求“每个儿童,每个星期必有一点钟(一个小时)习公民学、卫生学、修身学、社会法律等科,至四年而后毕业焉”。民国初期国内教育界对美国职业教育的介绍,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朱鸿翔《民国时期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以美国为例》

材料二   1980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积极恢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835月,国家要求把部分普通高中改变为农村中学,注重对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在津、鲁等地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专门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使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普通教育办学体制分离,以法令形式确定了“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教委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更为明晰,至1998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43万人,在校生为117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达432所。

——摘编自朱德全、石献计《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3-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共和国处于大西洋航道与北欧航道的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那时,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使荷兰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且是世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荷兰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资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各国商人所贩运的货物要在这里规定价格,各国贸易公司的股东要在这里开价,给欧洲各君主国政府的借款也要在这里分配。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与北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获取了欧洲高度的商业利润并夺得了商业的霸权。

——摘编自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等

材料二   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而铁路建设则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这项崭新的交通事业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德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很多线路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办的,后来也曾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然而国家的统一给德国铁路事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俾斯麦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进铁路国有化运动,但在当时自由放任思想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国有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1870年代后期的经济萧条对铁路国有化其实是一个推动,因为很多人批评私营铁路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此后,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1879年,普鲁士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正是通过国家拥有和管理铁路,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l)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航海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铁路事业发展对德国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美国主要组织形式是托拉斯,是指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采取合并方式形成的。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其中最著名的有美字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和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
德国主要形式是卡特尔和辛迪加,卡特尔是指在产品销售上进行联合的垄断组织形式,辛迪加则是卡特尔的高级形式。到1905年,卡特尔达到385个,遍及采煤、冶金、电气、化学等众多工业部门
日本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家手中,其垄断主要是康采恩的形式,形成了众多从事“多角经营”的财间,如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

材料二   1902219日,司法部长根据西奥多罗斯福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背《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其进行起诉,190349日,明尼苏达地方法院判决解散北方证券公司。垄断巨头们不服从判决,又上诉到最高法院,19043月,最高法院以54票维护地方法院的裁决。在罗斯福任内共起诉的反托拉斯案件共有43起,但只是惩罚了少数行为恶劣的托拉斯。19032月,在罗斯福的压力下,国会通法律,授权成立商业劳工部,其任务是调查各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且有责任公布和提供有关公司的情报。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垄断组织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反托拉斯的斗争。
2021-12-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六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商品的输出,积累了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在规模、深度、影响上要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得多。它的所有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没有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的突破,就不可能带动相应的许多新的工业部门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公司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需要迅速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适应需要而出现。

——摘编自周有光《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全社会领域内全面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在互联网经济已成为推动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采取更加国际化的方式,以确保其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在产品需求量很大的国家和地区寻找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例如著名食品公司Mondelez和电商分析公司的合作关系,其在后者的帮助下,通过链接130多家零售商网站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25个新市场。

——摘编自《旋变-互联网+企业升级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人把“文明”理解为三大类内容:实用技术、抽象知识、社会形态。

类别内涵
技术文明指的是方便人类物质生活的实用技术。实用技术来自物欲,让人类日常生活越来越丰裕、方便。
知识文明指的是由人造符号概念构筑的,关乎自然及社会的抽象因果关系。抽象知识属于人类精神世界,未必由物欲推动,能促进实用技术却得不到“专利”。
社会文明指的是公共生活形态,是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公共生活形态为技术和知识的创造和普及提供或优或劣的环境。

——摘编自潘维《什么是社会进步的标准?》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就上表中任一文明内容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