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2019-08-10更新 | 1832次组卷 | 6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2019-05-22更新 | 505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5 .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6 . 一位学者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腐朽王朝的忠臣”“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加速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据此判断,被评价的人物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袁世凯
2016-11-18更新 | 7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学范式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史学范式评价内容
全球史学范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近代化史学范式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文明史学范式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8 . 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清廷此举的目的是
A.宣传“中体西用”
B.为洋务运动张目
C.改良科举制度
D.抵制维新变法思想
9 . 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0 .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