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主要特征
19781984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度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增长原因。
2021-07-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北洋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14年,又对国内几家成绩较显著的工厂给予奖励。工商部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针对机械制品西式货物输出外国者,免除一切厘金;对于机制面粉免征一切关税、日常关税及内地厘金等。与此同时,1912年成立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活跃于政治舞台,在其施压下,政府承认商会和总商会均为法人,是工商业者自己的独立组织。

——摘编自王玉灵《北洋政府经济立法及其实效分析》

材料二   1981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是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成效显著。但是,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实行经济责任制与计划管理结合得不够好,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时,企业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一些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还不够落实,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1-07-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7-1936年间,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60%以上,在近半个世纪里比重仅仅下降了5.13%;期间,服务业比重略有下降,工矿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其比重增加了5.43%。到1949年,农业占到了国民收入的68.4%,而工业仅占12.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在广大农村,拥有1-10亩土地的贫农占农户总数的4%,加上拥有10-30亩的少地户,合计占农户数的68%,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

——摘编自邹晓娟《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回与反思》

材料二1978年以来,邓小平指出,农民最了解农村的实际,他们更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国家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更要立足于广大农民的实际,通过农业资源的新组合,使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达到最大的经济利用效益。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从农业内部转移出来。邓小平强调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不仅要吸纳农村劳动力,还要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格局的多样化。

——摘编自周建峰《邓小平农业经济发展动力观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产业结构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021-07-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应的我国古代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104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条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艰辛,镌刻着苦难辉煌,闪耀着光荣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以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重要讲话”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中这次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与中共十四大的关系?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依据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归集体所有,家庭副业、小商小贩、集市贸易等被取消。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在分配方式上实行直接联产计酬,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在分配方式和经营方式上发生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农村变革产生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