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第一次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理由

材料二   (1792年)马戛尔尼希望与帝国政府就通商贸易的若干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事项包括:开放新的贸易港口,取消广州通商的种种限制,向北京派驻外交使节,……帝国政府一口回绝了英国使节的全部要求,……

——《1750—1950年的中国》


(2)指出材料二中马戛尔尼的要求所反映的当时世界和英国的经济特征。试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清王朝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的原因。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于1972年驱逐了蒋介石的代表,正式邀请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有关部门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今天,我们却发现,中国是如何突然和固执地从本国迈进世界的门槛的。经过了长达15年的谈判,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入世”十周年》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对世界市场的态度有何变化?试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9-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宝坻一中、静海一中、杨村一中、芦台一中、蓟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此后,英语逐渐代替此前的拉丁文,德语和法语,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宣布英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到18世纪,英语已扩展至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整理自李晓宾《英语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及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不断的引入新型词汇,词语更新较快,满足于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需要。(也)出现了大量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词汇,使汉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一个原有词汇,通过引申、借喻、反照等修辞手段来表达新的意思,使词汇的词义做出了扩大或缩小词义等调整。现代汉语在变化过程中,吸收了他国语言特色,融合在自己国家语言之中,比如英语的运用,一些群众即使在表达中文意思时,也学会了添加一些英语缩写词汇,使用简便的表达方法,便于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

——摘编自王维达《现代汉语的发展与传承》等


(2)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拓展国际认同空间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2020-09-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以及对我国今后建设有何启示。
2020-08-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60 年间,是自由贸易衰亡时期。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美国竭力鼓吹贸易自由化,主张降低关税,取消数 量限制,实行无差别待遇的互惠原则,在它的影响下,建立起以“关税及贸易总定"与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关税壁垒大为削 弱,贸易数量限制有所放宽,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

——摘编自《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前后自由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自 2013 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 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 12 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 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 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 10 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2)根据材料二,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年—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内销、外销数量表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上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茶叶贸易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三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位于世界第29位。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4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机电产品等在出口商品中比重大大上升,我国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工业产品出口国。

——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020-10-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明初对外政策有“两大支柱”。其一,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式二十三年再次诏户部“中严交通外番之禁”。其二,统治者需要“万邦耒庭”,便遣使四出,“广加招徕”,让周边各国“称藩纳贡”“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耒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这“两大支柱”导致明朝的对外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据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的世界变化促使英国开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1588年,英国建立非洲公司开展与非洲的贸易,1618年,詹姆斯一世又特许建立了西非股份公司。1585年在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后,大批英国人来到北美。17、18世纪,英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上风,建立起了非洲、东方土耳其——波斯——印度、北美等贸易网络。1621年,英国的进口商品中不足10%来自美洲和印度,到172—~1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英国与美洲和印度等地的贸易,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5倍。

——据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简表(部分)


——据孙玉琴、曲韵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大支柱”分别是指明初对外采取的什么措施,并分别指出实行这两大措施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材料所蕴含的主题,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2020-08-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合理的工业布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l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三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 000多亿元,兴建了2 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了30多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4)综上,谈谈你对近现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认识。
2020-0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出自瑞蚨祥。1868年,它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瑞蚨祥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作什么?指出这种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2020-07-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友好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一次重要会议?
(2)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做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简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并指出这种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
2020-02-0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2-201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1978年:2683亿美元

2010年:58786亿美元

30间增长了20余倍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二、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133.6元

1990年:686.3元

2010年:2253.4元

2016年:12363.4元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的两组数据,归纳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019-10-1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2020学年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合练习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