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请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自选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中的一种(见下表)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言之合理即可得分。
观点支持观点的理由
观点一:采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二:反对用西服为礼服
观点三: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2020-06-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餐西餐
传统四合院欧化四合院等
马车、轿子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020-06-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商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新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

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
2019-04-01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4月21日 《每日一题》 必 修2 每周一测
5 . 社会生活是一面镜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千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材料三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生活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给予材料三漫画以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0-07-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指通过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的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当绅士拜会官员时,无须像平民一样行下跪礼;平民百胜面见绅士时则必须称其为“老爷”。绅士犯罪,官府不可上刑。如果罪行很重必须惩治,首先要革去其绅士身份再行处置。绅士还可以根据品级免除自身或家人的徭役,并且对他们求功名还给予例银或其他津贴。绅士在享有特权的同时也承担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等事务。还负责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官、绅、民基本利益和权力结构中,无论对于乡民还是对于官府而言,地方秩序的稳定和利益调节,通常都倚重于绅士阶层。晚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体制变迁,由于绅士逐渐被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的中心,出现“权绅”、“劣绅”,形成了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晚清“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晚清绅士的来源和出身已呈多元化趋向,出现了绅与商交互渗透的“绅商”阶层,以及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趋势,绅士阶层逐渐分化,对近代中国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主要特权和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绅士阶层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3-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8 . 家庭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人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后家庭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家庭革命的特点,并对清末家庭革命做出简要的评价。
2021-02-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