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0-06-09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请求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

材料三   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初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西方传统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社会因素。
(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2019-03-17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4月20日 《每日一题》 必 修2 周末培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体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餐共饮,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餐的苛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道之邦联系了起来。即便在大部分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高产对于国家的安康重要性。中国的医生将逍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材料二: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摘编自《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结合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社会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沪上光有媒气文,俗称自来文、或竟呼其为”“地火"(其命(名)之由,系媒气自铁管中来,而其管曲折远达,埋于地下之故)。故称其公司为“地火行”,创于同治四年(1865年),初在汉口路,次年迁往新闸,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电灯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年),创办人为西人德里,初设于乍浦路,十八年(1892年)由工部局收回自办,始迁于有恒路,建造大厂。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人心汹汹,不可抑置,当道患其滋事,函传西官禁止,后以试办无害、谣言乃息。至电灯、俗有“赛月亮“之称,盖公共租界初用五百支烛光之瓷罩电灯,大过足球,去地三丈余,较今日为高,而白光四射,宛如满月,故也。

——摘编自胡祥翰《上海小志》

材料二   到光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上海租界已“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疑白昼,颇便行人。进年(光堵三十三年前后),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而城内之天灯,几同黑暗世界,明晦悬殊,未免相形见绌也。近邑绅欲振兴城内之商业,装设电灯以惠行旅,他日告成之后,大放先明,居民定称利便也”。而远离上海的南汇县居民,在光绪(1875年)以前,更不知电灯为何物,但所用的好具、燃油也生了变迁。上而缙绅之家,下至棚户党腐,莫不乐用洋灯,而旧式之油盏灯淘汰尽矣。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铺设市政路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铺设市政路灯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2018-07-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轿子

马车


轮船


火车


飞机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令人目不暇接”的着装现象,《时报》曾刊登一则顺口溜:“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摘编自李喜所《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建国后极左思潮又召唤了衣冠之治的复苏,阶级斗争扩大到人们的穿衣戴帽,肇成服装意识形态化的后患,甚至成为大批判的内容。改革开放,当代人的主体性觉醒催动着人们从内心到外形的变化。放眼街头,乱丝装,彩丝装,琳琅满目;端庄的,俏丽的,万紫千红,个性的舒展溢于体表,衣衫的沿革映现了百年春秋。

——摘编自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民众着装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9 .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鹜。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2018-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5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