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1 道试题
1 . 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问题:
(1)上述照片折射出近代上海经济的哪些历史性变化?
(2)你认为照片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史学价值?
2016-11-18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 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 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 8.7%。农民到城市
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 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比较以下两组图片,提取近代中国男女服装变迁的两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说明。

2016-05-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宁夏六盘山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4 .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互动,引发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同父母和亲属分开,脱离了家庭、亲属、父母和保护人的控制,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削弱。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向长辈学习技术,而是在工厂里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就业挣工资,不再依赖、受控于长辈或者亲属。角色的颠倒有时达到了顶点,那就是父亲失了业,工资由继续被雇用的孩子带回家来。家庭生产功能的消失彻底削弱了家长制,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
——摘编自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1)依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不分级别的高低,也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凡在国家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来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譬如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公布的男子礼服服制中明确规定: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西式服装在男子的礼服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确立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领域的地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2)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成立后礼服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越礼),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四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
——摘编自凤凰财经网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变化。综观古今,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6 .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7 .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2015-10-2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卷
8 . 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78 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第二阶段:1978~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 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 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 材料三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
9 . 材料一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材料二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加以阐述
2015-06-2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天津红桥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清末教科书中一些与国家、人民有关内容的摘编:
1902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二编的第一课:“大清皇帝治天下,保我国民万万岁,国民爱国呼皇帝,万岁万岁声震雷。”
1910年学部编纂的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国家三要》的课文:“西儒之论曰:有国家、有领土、有主权,三者完备而始成为国家,是谓之国家三要。”“一国之人,当同心协力,以助其君上共保主权,勿使为他人干预也。”
1910年中华书局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介绍说:“国体以主权之所在而分”,“主权在人民之全体,公举总统以统治国家者,曰民主国体;主权在特定一人,而其人之位世世传授者,曰君主国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
——摘编自毕苑《“国家”的诞生:教科书中的中华民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教科书中关于国家与人民的内容。
2015-06-0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