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在1932年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化国家。取得这一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成
C.斯大林推行“五年计划”D.赫鲁晓夫的工业化改革
2 . 据统计,1925-1926年苏联19家从事加工工业的租让企业(将国有企业租让给私人或租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企业)的平均利润为27.1%,而到1926-1927年平均利润则高达53.8%。这表明,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借)
A.改变了所有制形式B.激发了企业活力
C.推进了工业化建设D.解决了资金问题
3 . 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 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 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这反映了苏联
A.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未受到经济大危机影响
2022-02-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9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在当年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2019·河南新乡·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
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2019-07-11更新 | 245次组卷 | 8卷引用:【校级联考】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4历史试题
7 . 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019-05-09更新 | 66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海南省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卷
8 .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9 . 1930年,苏联政府规定:过去用来划分劳动组合各成员份地的地界一律取消,让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使用。该做法
A.扩大了人民生产的自主权
B.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C.是计划经济完成的标志
D.推动了社会主义集体化发展
10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