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2021-06-15更新 | 4246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形式简介
始于1929年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
2023-03-20更新 | 54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发动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

——郑异凡《苏联春秋:革命与改良》

材料二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对农民“退却”的主要表现,说明“退却”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41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所造就的竞赛的蓬勃发展给予群众创造性的增长以前所未见的推动。在 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正是工业化进程使苏联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列利丘克(苏)《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等

材料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表

轻纺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技术密集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
美国71年(1790—1860)66年(1860—1925)31年(1925—1955)
日本40年(1880—1919)36年(1920—1955)24年(1956—1979)
中国18年(1978—1995)16年(1995—2010)11年(2010—2020)

——摘编自徐建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二战后出现了若干引入注目的新趋势:一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一系列国家变成或正在变成“新兴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国的发展模式被打破;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业革命;四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和竞赛,使国家的发展格局变得异常复杂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工业化发展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工业化的意义。
2023-02-14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1929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50%;按全国人口平均的年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但是,全国收入集中在有产者手里,占总人口1%的人口平均的年收入,同时期里从7492美元增加到13114美元,约提高75%。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很多提高。即将离职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1928年12月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全国可以满意地看看现在,乐观地展望将来。”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优越性和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压力,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贸易活动基本上是以苏联为中心呈放射状向东欧地区扩散,苏联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商品供应者和消费者。经互会国家依靠苏联的供应满足自己对能源和原料的需要。经互会成立之初,苏联随意规定贸易条件,人为地规定价格。由于长期贸易协定的存在,经互会内部常常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带来的供货质量问题而相互指责。受1952年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经互会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不很密切,它长期对西欧经济共同体采取不承认、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摘编自卢志渊《市场缺失——论经互会》

材料二   1957年,中国各外贸公司联合在广州举办了春秋两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广交会展馆陈列着我国工农业产品1.09万种,其中包括我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广交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地商人前来“当面洽谈,看样成交”。应邀到会的客商来自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广交会商品荟萃,展谈结合,采购商们各自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1957年的两届交易会出口成交总额为8687万美元,约占全国当年创收现汇20%。从此,广交会定期在广州举办,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渠道。

——摘编自陈韩晖等《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互会建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成功举办广交会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比较经互会和广交会在贸易合作方面的不同点。
2022-03-25更新 | 305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

——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

——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
(3)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
2023-02-02更新 | 30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七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20世纪90年代,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摘编自任素君、郑旭东《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边界从一国国内拓展到国外的过程。市场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来规范其交易行为,这种国际间制度框架的形成属于经济一体化的范畴。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某个中心国家(一般指霸权国家)的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来形成,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中参与国平等协商而产生。

——摘编自雷达《国际经济协调和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问题?这一做法的影响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对经济的不断调整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大组织。
10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47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山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