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1517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是属灵王国,即教会;一个是俗世王国,即国家。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又是完全独立的。据此可知,他的思想
A.促成了德意志国家统一B.瓦解了封建宗教理论体系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D.指导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2 .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的祭司在思想领域从来没有起过任何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希腊人
A.从不敬畏鬼神B.理性精神觉醒
C.信奉自然哲学D.敢于质疑权威
3 .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06更新 | 4092次组卷 | 2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福建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形象端庄而朴实。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品
A.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B.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C.以宗教题材否定基督教D.提倡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2021-09-06更新 | 538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漳浦立人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伏尔泰认为,承认有一位上帝辅助惩罚人世法律所不能制裁的罪恶倒也是有益于人群的事,但是虚伪的神明观念与现存的罗马教廷带来的狂热与宗教迫害确实造成过累累冤案。该主张
A.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
B.助推伏尔泰成为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C.为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D.体现了资产阶级摆脱宗教束缚的主张
6 . 《蛙》是雅典著名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剧中埃斯库罗斯在与欧里庇得斯辩论时强调:“诗人应该把这种丑事遮盖起来,不宜拿出来上演。教训孩子的是老师,教训成人的是诗人,所以我们必须说有益的话。”这反映了
A.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B.诗人社会地位崇高
C.戏剧创作缺乏真实性D.道德哲学成为主流
7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2021-07-08更新 | 10934次组卷 | 117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比利时医师和解剖学家维萨里(1514年-1564年)在解剖过程中,发现男人身上的肋骨同女人一样多,都是12对,共24根,人体中没有永不毁坏的“复活骨”。这一观点
A.冲击了基督教神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B.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C.为启蒙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D.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D.浪漫主义的发展
2021-06-09更新 | 6022次组卷 | 49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2届新高考新情境历史训练题(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人们认为夜里魔鬼出没,异端活跃,它们都是上帝的敌人。每当夜幕降临,城门关闭后,宵禁和治安巡夜就开始了。此时,街面上空空荡荡,室内停工歇业。

15世纪初,欧洲一些城市要求临街住户在一些指定的夜晚挂出油灯、蜡烛等灯具,其目的不是考虑市民夜行,而是改善治安条件。

17世纪,夜生活开始出现,但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普通商店仍然是蜡烛一亮就关门。到18世纪初,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普通民众只要买一张票就可参加,舞场上点起的蜡烛多达500支,舞会一直持续到半夜。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剧院、俱乐部、赌场、酒馆成为欧洲人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汽灯很快普及,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了一种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与此同时,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夜班工作制形成。

19世纪90年代,英法等国相继实行8小时工作制,采用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三班工作制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以继日终于成为现实。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夜班劳作没有减少,电讯、交通、能源供应、新闻媒体、医疗健康,以及一些商店和休闲场所,都提供24小时服务,更多的劳动者在夜间忙碌。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黑夜史”,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