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思想史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导致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导致社会改革,西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从幻想到科学。今天世界最发达的西方七国(英美加法德意日)都是在这个历史前进运动中先后成长起来的。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存,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战争和僵硬的程朱理学教条的双重践踏之下,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摘编自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三:2021世纪之交,以中国签署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参加WTO为标志,中西文化论争在理论上已经终结,中国政府承认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并在道义上承担了使之在中国得到保障的义务,尽管把书面的东西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际还非常艰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核心思想的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中西文艺复兴结局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01-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伏尔泰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保障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宗教,那么被统治者就有权进行反抗和革命。被统治者进行反抗和革命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的一种理性的规律,保有自己的自然权利。”这反映了伏尔泰
A.提倡君权神授B.追求政治民主
C.宣扬人人平等D.反对君主制度
4 . 伏尔泰曾说:“在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上,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一个是贫困阶级。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可知,伏尔泰认为
A.人们在财产方面可以存在不平等B.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具有必然性
C.森严等级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前提D.社会政治中的森严等级具有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路德认为,基督徒作为个人属于信仰的世界,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信仰负责。世俗世界里,个人必须服从世俗权威。无论信仰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是上帝创造,因而都不可违背。这种主张在当时受到德意志各封建诸侯的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A.推动了德国宗教信仰自由B.宣扬了自由平等思想
C.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趋势D.否定了罗马教廷权威
6 . “当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共同体,称之为‘国家或政治体’”。提出上述主张的思想家应是
A.苏格拉底B.孟德斯鸠C.康德D.卢梭
7 . 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书中首先瞩目东方,肯定“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欧洲的标准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
A.改变了欧洲原有的世界观B.反映了基督教文明的衰落
C.加快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A与A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鳊自(美)沃尔夫《夫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9 . 古希腊“经济”是“管理家庭经济”之学。1615年,蒙克莱田使用“政治经济学"之名,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经济”含义的变化体现出
A.古希腊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
C.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D.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上述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教会的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成熟资产阶级文化体系尚未形成
D.早期人文主义带有个人主义倾向
2020-03-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